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教育就是怀着让人成为人的期冀展开的一项坚持不懈的活动。然而,现代社会在对人做了一劳永逸地肯认之后,却使得人在教育中更多地偏向了"成才"的一维。要扭转现代教育的这种偏向,有必要重拾古典教育的"成人"理念,以协调因物役而误入歧途的"成才"目的。以《论语·学而》篇为分析文本,从学的"觉"解、学而为仁、学在人间和学无止境四个方面阐释"学而为人"这一古典教育理念,以揭示其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2.
在海德格尔和庄子那里,所有的事物都被包含在心物一体的体验中,道家的圣人、海德格尔的诗人对万物统一的理解已经运行于天人契合为一的领域。人的生命体现为摒弃分析辨别,任随万物契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3.
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思考严格遵循主—客的思维模式,大力弘扬主体性原则,崇尚“人类中心主义”。而自西方现当代人文思潮产生以来,对人的理解发生了转向,弘扬非理性,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海德格尔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文章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维度对海氏“人(此在)是澄明”这一哲学命题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125.
以“仁义”等儒家伦理品质比附人体生理器官“五藏”,是战国思、盂学派用生理相通论证心性相通的具体表现之一,其目的是论证“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性善说。这种论证思路又以阴阳合和以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机制作为它的哲学理论基础。理解了这一点,始能真正理解《庄子·骈拇篇》在攻击儒家学说时并提“仁义”、“五藏”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6.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7.
巴门尼德的Being,既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是",又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在",其残篇中关于Being的五种特征必须作语言逻辑的理解.作为存在的Being是谓词本身的名词化而没有涉及到宾词,而物质或精神已是被谓述的宾词.作为存在的Being内在地含藏合理性作为其基础,这使存在获得了逻辑句法的明晰性和可言说性,语言描述存在,也规定存在.但哲学不能被逻辑学取代,在于哲学总在追述语言背后的存在.具体言说Being的努力,促成了从巴门尼德的Being 到亚里士多德的ousia的转化,而这被海德格尔理解为从"存在"到"在者"的退化.  相似文献   
128.
休斯早期诗歌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强烈关注。动物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代表,休斯通过大量动物描写,展示了自然的巨大生机与能量。这些表现自然的诗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与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本位、人文思想十分贴近。本文从“直觉”与“物自性”两方面探寻诗集《雨中鹰》(1957)、《牧神》(1960)中的道家思想踪迹,揭示出休斯早期诗歌创作中流露出的道家观物及感物方式。  相似文献   
129.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逻辑来阐释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但这种技术观显然不能诠释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将技术置于“人之外”的技术界定方式是此逻辑产生的根源。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可以重新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关系。从人类学视野关注人类体内进化、社会人进化以及后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技术发展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主因,这种认识从本体论上超越了技术“人之外”的界定方式;而教育哲学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论述,为阐释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认识论上的营养。以此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正确解读“人的技术化”与“社会的技术化”的内涵,以及合理澄清两者遭遇诟病的症结。由此我们认为,人与社会的“技术化”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技术是教育的存在方式,从来就没有外在于教育。以此技术观为出发点,反思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可以梳理出“修旧如旧”和“以旧换新”两种实践形式。“修旧如旧”是落后技术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只有“以旧换新”才能逐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0.
唐君毅的"成人之道"是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立人极",使之在"执"与"破执"的交织互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趋向,成就其真实的生命存在。这一过程没有绝对必然的限制,蕴含着无限开放的可能性,既无需神的安排或救赎,也无需世界的本原或实体这些似乎可以"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则或根据,更无需世俗权力的恩赐或命令,而只需在"学"与"习"的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或垂范的"师",以使"我心"与"他心"在相互"成德"中成就一个"天德流行"的意义世界。这种儒家式"成人之道"的理念构成了唐君毅思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