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解,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各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相似文献   
42.
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广大青年要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深刻理解"五点希望"的时代意蕴,认真贯彻"五点希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体过程之中,对于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3.
胡适首举文学革命义旗 ,第一个提倡白话文 ;认真对待和整理祖国的文化遗产 ;运用新方法、新理论 ,开拓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大力倡导撰写传记文学 ,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4.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5.
蔡邕修史著述的志向,直接来源于他的家教和师承影响。他性格中纯真、坦诚的一面,也在这些交往中得到体现。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东汉向晋魏时代过渡的代表性人物。考查他的交游活动,有助于了解汉末士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46.
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明确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阐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和谐文化生产力;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深刻阐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47.
胡锦涛围绕如何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了深刻阐述。主要体现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8.
陈学文 《天中学刊》2010,25(1):108-110
晚明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各种思潮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日趋频繁,商人的作用也为士人所认可,四民观正在演化。《崇邑蔡侯去思亭记》正是见证上述演变的侧记。碑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未为人所发现,是经济思想史上一篇实证性的文献。  相似文献   
49.
胡应麟是明代晚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过从甚密,他的著作《诗薮》得到王世贞的肯定和赏识。胡应麟曾七次拜访王世贞并有很多书信往来,这种密切交往基于他们文学思想的相近。王世贞对《诗薮》的欣赏是一以贯之的,胡应麟在诸多方面受到王世贞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文学思想中的复古倾向、格调理论等。  相似文献   
50.
宋代的胡瑗顺应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继承宋以前儒家教育的传统基础上,创造了“苏湖教法”。胡瑗把“创新”作为“苏湖教法”的核心,以此选育人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胡瑗的“苏湖教法”成为宋代的主要教育方法,胡瑗的教育思想也为“宋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