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6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面向“知识服务”的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的思想体系,抽取其逻辑主线,并结合其所阐释的情报学的任务、远景目标等核心问题,呈逻辑关联地分析它对目前及未来网络信息与知识服务的影响及其发展定位和走势。创新性地构建“知识组织与世界2与世界3”的“三角关系”模型,并以“知识超网络”为例,分析布鲁克斯所预见的“以世界上各个个体认知结构为背景的知识地图和体外大脑”的生成过程和功能。  相似文献   
82.
刘春艳  韩刚 《科教文汇》2012,(36):109-109,111
天然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的一门课程.本文详细阐述了奥苏伯尔教学理论在天然药物化学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3.
一般认为,《诗经.周颂》反映了周人对祖先歌功颂德和祈神降福的思想。但从《诗经.周颂》的《闵予小子》、《访落》、《小毖》三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看,它还表达了成王“未堪家多难”的感慨。这说明周人的宗祖观念较之殷人更加丰富,不仅把祖先看作有神异特征的鬼神来崇拜敬畏,而且融入更多情感内容。周人的宗祖感情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84.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85.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目录学文献,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班固在小说家类中《伊尹说》、《鬻子说》的注语认为此二书是后世伪托。通过翻检前人的著述以及对《汉书.艺文志》中序言的解读,认为班固所言"伪托"和今之"伪托"当为两个不同的含义,有可能与在道家类中的同名的《伊尹说》、《鬻子说》为一书两分,而不是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8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一。为增强教学效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教学改革,提出了"案例·实践·自主学习"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该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7.
伊本·赫勒敦是中世纪最后一位阿拉伯哲学家,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学者。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历史哲学,他认为人类社会有规律可循,人类社会和文明处于永久的发展之中,研究历史必须遵循历史规律。作为阿拉伯哲学家,他是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但其历史观中却带有明显的历史唯物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8.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8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的句读、“故国神游”、“多情人”的解读等几个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议。这些争议表面看来是断句与词语诠释的问题,争论往往陷人词律与考证的范畴,结论难免偏颇。词是抒情性的文体,理解应以文本为主体,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与作家创作心理,注重作品艺术构思的完整、意境的浑融、思想情感的统一,并立足于苏轼对词革新的贡献,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0.
传统乡村社会向都市化、工业化文明的转变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爱·摩·福斯特(E·M·Forster)立身于自身的生长环境,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流于笔端,书写了他最成熟、最优秀的早期作品——《霍华德庄园》。在这部作品中,他对象征这一修辞的把握恰到好处,通过这一表现工具,他深刻地透析了工业文明时期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两难处境,人与自然日益疏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冲突……只有走“融合”的道路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们连接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正是作品所追逐的理想化世界,也是作者爱·摩·福斯特(E·M· Forster)所构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