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3872篇
科学研究   221篇
各国文化   135篇
体育   175篇
综合类   184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642篇
  2012年   424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论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认同是政治秩序建构的基础,政治认同的程度决定着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认同度高,秩序的稳定性程度就高,有效性就好,否则政策就难以贯彻。因此,探索政治认同心理的构建对稳定政治秩序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厦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斯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3.
密利本德将意识形态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认同中的作用定义为政治的社会化和合法化过程。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活中,不仅政治上的保守党,甚至左翼工人政党都在制造大量"民众政治"的幻象。宗教、民族主义、大众传播和文化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在确保资本主义政治正确和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精神生产与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密利本德对当代西方国家政治认同策略的研究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4.
称呼语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呼语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称呼语也不同。本文通过对英汉称呼语的比较.讨论了影响两种语言使用的因素和礼貌准则。  相似文献   
65.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meaning potential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and the different pedagogic identities that such an approach implies. The study’s aim is to examine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education to be considered research-based and to identify and analyse the research bas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Sweden. The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course documents and from a survey administered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fou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indicate that the emerging potential meaning is that teacher education is generally a strongly fram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a relatively weak and adapted research base.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disciplinary content and pedagogy in the Swedish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points at different pedagogic identities emerging from the different meaning potentials that are made available to the students. We argue tha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based teacher education needs to be grounded in both course content and its research base as well as other possible pedagogical aspects of research-based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as a whole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concept of research-base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66.
明代的驿丞出身卑微,品秩低下,但对于政治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矛盾的身份影响到他们的心态,造成了明中后期驿递系统的种种弊病。通过提升边缘人群在历史观察中的地位,可将制度的变迁与其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在揭示明中后期驿递变迁深层原因的同时,用普通联系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67.
缠足习俗起源于北宋,没落于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缠足习俗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大不相同。宋代时以小脚为美的审美观念,驱使缠足从理想走向实践;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缠足习俗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明代时缠足习俗才真正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清代统治者屡禁缠足而不止,不仅有汉人的抵抗和缠足习俗早已深入人心等观念上的原因,还有禁令不彻底,措施不合理等制度上的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社会的大变革,终结了中国缠足的时代。  相似文献   
68.
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在进行创作时,一直受到自己民族身份的影响。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始终在寻找着自己的"身份"和"信仰"。由于犹太教正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贝娄也遭遇到了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的普遍困惑。本文旨在从宗教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69.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The issue of who should be included and recognised as professionals in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service system is both contested and pressing in the current policy climate. At stake is a high-quality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that is both responsive and appropriate to the constituency it serves.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ECEC professionalism reveals complex entanglements and debates regarding professional belong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 education and care to children and families living in high poverty contexts are often excluded from ECEC professionalism debates. Drawing on notions of rationality, emotionality and criticality presented in recent accounts of ECEC professionalism, we use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th service providers delivering services to children and families living in high poverty contexts in Australia to develop an account of criticality that is pertinent to current funding and policy contexts. We argue that these service providers’ perspectives about their own professionalism have much to offer broader deb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