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08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抗日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现代中国抗战女作家阵容空前壮大,女性抗战文学亦呈现崭新风貌:女性性别意识加强,以与男性性别求异的"女性的觉醒",拓展自我认知;从社会政治、时代思潮多视角多层次地观照"女性体验",深化对女性命运的探究;结合女性心理与生理体验,寻找并坚守艺术个性,创作视角性别化,显示鲜明身体写作特征;迎合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审美趣味与习惯,艺术形式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72.
张文娟 《宜春师专学报》2011,(1):158-159,168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知识女性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冲突成为当下社会热点。随着《婚姻保卫战》的热播,这一经典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剧对传统的女强人形象进行了时代新演绎,对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状态与面临困境的展现,从侧面反映社会对女性群体认知上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观念,这种无意识的心理通过剧本的创作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3.
薛宝钗既要在大观园生存和发展,又要保持自己的内在操守和尊严,超越现实人生的痛苦,获得生活的淡定和生命的快乐,这就使禅进入薛宝钗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重要的深层的心理意识形态,为学者探索薛宝钗的心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74.
旧志《列女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文章着重考察乾隆《汀州府志.列女传》,以此来观照古代客家妇女的悲剧命运,剖析了造成女性整体悲剧命运的根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相似文献   
75.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杰出代表,《雷雨》是中国式悲剧作品的典范,后者对于前者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部戏剧在结构、主题和情节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闭锁式戏剧结构,通过“发现”实现“突转”,进而揭示真相,情节上都包含了许多偶然性的巧合,但在表现主题上,《雷雨》将纯粹的命运悲剧发展成为社会悲剧,在偶然性情节中包含着历史必然性,这赋予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6.
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如今声名日盛,身处两种文化之中,张的创作凸显了其跨文化体验和全球视野。运用互文性手法对其创作进行整体关照,从人物、情节、主题方面入手探讨其作品内部及与中西女作家如张爱玲、莱辛等人到作品形成的互文,试图发现其对女性境遇、女性命运做出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77.
《红楼梦》中的贾府被抄家,是家族命运悲剧的高潮部分。曹雪芹在《红楼梦曲》中预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似乎代表着贾家将完全的毁灭与终结。然而“抄家”乃后四十回所续,且并没有一败涂地,因此历来不被看好。本文试图分析“抄家”缘由,认为后四十回“抄家”一节深刻地体现了大家族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力感,比满门覆灭更具有悲剧意味;并且,结合曹雪芹的生平与前八十回的写作,分析曹氏无力改变自身命运,也无力拯救红楼梦中人的“无力感”,与高鹗的续写有着前后一致性;进而评价后四十回“团圆”结局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78.
刘霞 《培训与研究》2010,27(6):15-18
中国古代的一些爱情传说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讲述了一段段相濡以沫而又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如果去掉每个故事最后寄托人们希望的"光明的尾巴",它们都是一个个爱情悲剧。无论人物还是故事都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充满强烈的悲剧色彩。本文试图通过古代爱情传说的情节模式、爱情的命运、主人公的抗争精神等方面来分析这些传说的悲剧情结,并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揭示在封建社会里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爱情的缺乏性和被毁灭性。  相似文献   
79.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0.
吴经熊是少数几位能够从容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近代历史人物之一。他的学术与政治命运最终结局是:半是成功、半是失败。可以说,吴经熊作为一位法学家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位政治人物却是失败的。他个人的学术与政治命运反映了近代中国法界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社会最终命运——法律救国的道路在近代中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