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共享知识。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具有交往主体的相互性、交往身份的对等性、交往过程的开放性、交往活动的实践性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2.
将主体间性的讨论扩展至人和自然之间,是可以基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论、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解”概念以及马丁·布伯“我一你”关系论这三个理论依据的。“他性”不属于主体间性的讨论范畴。而主体间性研究并未抛弃“斗争性”的维度。主体间性的讨论走向审美主义,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83.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对象展开相关交往的过程.读者与作者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整个阅读交往的成败.主体间性的提出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处理模式.读者与作者主体间性的建构在交往差异中确立、在互为主体的交往过程中深化发展,最后在交往共识中取得完善.  相似文献   
84.
论文从主体间性角度对哈贝马斯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哈贝马斯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性质.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现代性追求为核心的主体间性美学以及从交往行动理性出发对文学主体间性的重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缺陷的,即它仍然是一种社会学的论述而没有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它还仍然局限于人类理性的陷阱之内而没有对其进行足够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85.
教育民主的主体间性本质和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信仰和追求对民主的理解有很大差别,甚至完全相反。一种信仰追求的民主在另一种信仰看来很可能是虚假的甚至是专制的。但不同民主在追求平等、自由、自主等方面则是一致的,而民主与主体间性又有密切联系,它们追求的目标和坚持的原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育民主是运用民主方式提高民主素质的教育。师生主体间的自我确认、自由自主、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等教育方式也就是民主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86.
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究意象的生成,能突破从感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限制.意象的生成,与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密切相关,是在含蓄意指层面形成的.意象的创造与被解读,与符号意指功能中"主体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7.
文章基于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主体间交往行为理论,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间身份建构的意义与语用原则。主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语用者都应该尊重交际对方的语言文化主体身份、遵守"真诚情、理解性、公正性、平等性"的主体间语用原则,通过意义协商、文化认同和公正平等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文化霸权式的思维倾向和话语行为。  相似文献   
88.
无论是传统的师幼关系还是现代的师幼关系,都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也是师幼关系冲突的主要来源。主体问性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教育交往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师幼冲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幼关系的新考量、新转向。  相似文献   
89.
主体间性理论受到西方和东方许多学者的关注,当今社会,与主体间性理论相关的教育研究理论也不断出现.从17世纪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到18世纪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再到19世纪和20世纪出现的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理论”、马丁布伯的“我-它”关系理论,以及哈贝马斯提出的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共识”理论,这些西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为21世纪我国新一代学者深入研究主体间性理论,丰富主体间性的内涵、特征、作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0.
“文类”是文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比较典型地而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是两种传统文类史观:一是文类代嬗观,二是文类等级观.主体间性要求我们关注主体间的交互对话,可以形成对传统文类史观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