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2篇
教育   406篇
科学研究   19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述了极矢量与轴矢量一个重要方面的差异,介绍极矢量与轴矢量的判别方法,证明极矢量与轴矢量的一些矢量乘法规则.  相似文献   
82.
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是一个大滞后、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传统控制方法难以奏效。该文基于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机理和长期积累的专家经验,以进料阀门和4、5#CO2通气阀门为主要控制对象,开发了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分解率专家控制系统。采用产生式规则设计了分解率专家控制知识库,使用前向搜索进行逻辑推理来得到控制量,并采用前馈方法对大时滞因素进行修正补偿,从而实现分解率的优化控制。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能稳定优化的运行,分解率合格率提高了4%,平均分解率为94.2%。  相似文献   
83.
利用分解袋法,研究了小叶章枯落物在不同水位梯度上的分解动态和硫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在450天的分解试验中,小叶章枯落物在不同水位梯度上具有相同的分解模式,均为快-慢交替变化的模式,干物质残留率沿着水位梯度从洼地边沿到中心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分解速率表现为逐渐增大,水分条件是影响小叶章枯落物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水位梯度上枯落物中硫的浓度呈波动性变化,这种变化和干物质损失率呈线性相关,分解450天后,枯落物残体中总硫浓度沿着水位梯度从洼地边沿到中心依次为:0.588、0.508、0.404、0.359和0.306g.kg-1,均低于初始浓度,且沿着洼地边沿向中心依次降低。S的释放模式为淋溶-固持-释放,其中枯落物残体中C:S是决定其释放模式的主要因素,当C:S高于1620.34~2430.81时,外源硫被固持,当C:S低于805.17~1070.47时,枯落物中的硫被释放,但硫的固持量或释放量受水分条件的制约,沿着水位梯度由无积水到常年积水区即由小叶章湿草甸到漂筏苔草沼泽(由B到F点),硫的固持量依次增加,释放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4.
给出了格序群极根类上恰有某给定基数个原子的一个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5.
Despite seven decades of policy thrust, group-based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persist in India. The tenacious social group-based stratification often proves to be a hurdle for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policies to be effectively rolled out. Given these realities, this study reviews all major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terventions since t 1950s. Using four rounds of National Sample Survey (NSS) data, we analysed the patter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in terms of Average Years of Schooling (AYS)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in India for the period 1994-2012. Three indices of inequality - Gini, Theil’s enttropy and Atkinson - have been constructed to study inequality by gender, place of residence and social groups. . We also empirically estimated the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in India by using OLS and Tobit Models. Further using the Oaxaca-Blinder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we analysed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gaps between group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policy interventions have done little to reduce the group-base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gap and it’s time to place improved focus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while continuing the efforts in prim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86.
中国生态足迹的多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学勤  陈成忠  林振山 《资源科学》2010,32(10):2003-2009
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数据基础上,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研究发现,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EF存在明显的4.3a、10.8a两个波动周期和一个递增趋势。选取与中国人均EF变化高度相关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水平等7个指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重工业、原油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率7个因素是驱动其不同周期性变化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机构,降低原油消费,提高天然气、水电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电力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镇化等是中国减少生态足迹、降低人类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7.
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冕  陈兴鹏  杨福霞 《资源科学》2010,32(2):359-365
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不仅是实现区域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案例,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进而运用结构分解模型,对比分析了影响单位GDP能耗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GDP与能耗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促进甘肃省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变动对全省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份额较小;对能源强度降低贡献较大的为第二产业的效率份额与结构份额,而第三产业结构份额对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为负。文章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关键技术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三个角度提出了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8.
中国1981年-2007年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可  张安录  马爱慧  苏向学 《资源科学》2010,32(12):2329-2335
为考察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1981年-2007年的两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城市建设用地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44.9%,而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仅以9.4%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②经济增长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Grange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③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能够解释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50%以上,而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水平仅仅保持在10%左右。城市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城市发展"摊大饼"的模式,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地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89.
经验模态分解(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存在端点飞翼的固有问题,使信号两端出现扭曲失真。为抑制EMD端点效应,文章提出双重对称延拓法,以端部数据对称延拓作为首次延拓,以极值点对称延拓作为二次延拓,该方法可同时实现EMD分解和Hilbert变换两阶段端点效应的抑制。仿真信号和地震响应的工程算例通过IMF分量对比、瞬时频率对比,以及整体正交性、相关系数等指标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端点效应抑制效果,同时还能改善IMF分量之间的正交性,并节约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90.
文中介绍了Adomian分解法,并用这种方法来求一类Volterra模型的定量行为,同时讨论了解的有关性质.研究工作表明,该方法具有相当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