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27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410篇
教育   14076篇
科学研究   270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752篇
综合类   1384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7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438篇
  2014年   1171篇
  2013年   1141篇
  2012年   1738篇
  2011年   1682篇
  2010年   1142篇
  2009年   1032篇
  2008年   1218篇
  2007年   1556篇
  2006年   1447篇
  2005年   1251篇
  2004年   1082篇
  2003年   999篇
  2002年   877篇
  2001年   729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 毫秒
991.
体育舞蹈是集体操、武术、音乐和动作技能表现能力于一身的一门课程,它在达到提高身体机能、锻炼身体目的的同时,通过舞蹈元素与形体艺术的结合,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舞的形式诠释"动"的概念,通过技能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学习了如何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运用文献分析、教学实验的方法,对参与北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教学的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上表明: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教育与学生动作表现能力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中华武学心法不仅可以提高武术技艺,而且可以提升人的心性修养。应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对武学部分拳种和禅宗知识进行研究。禅宗与中华武学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条件进行探析,认为中华武学以禅宗的修持方法为心法基础,对武学的内功炼气、运气方法和实战技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内功炼气与功夫技击相为表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禅宗提倡的"定慧一体、道由心悟、契自心源、回光就己,返境观心"理路相通。同时看到禅宗与中华武学的融合的矛盾:"武"毕竟以格杀为手段和目的,而禅宗则是品格人生的华育,一生一杀正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武"终究以动彰显,禅宗静默不言之教。在中华武学中相融就要有着本质的转换。研究中华武学心法为研究中外文化融合的历史轨迹和内在机制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当代人提升心性修养和武术技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3.
武钢金山店铁矿是全国闻名的三大难采矿山之一,其地质条件复杂,矿岩松软破碎,夹层多,落矿爆破后眉线口极易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下排炮孔的装药及矿石回采。根据金山店铁矿地质特点和开采技术,分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眉线口的破坏机理,并提出保护眉线口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994.
针对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整体水平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从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3个维度构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作为衡量方法进行测度,并进一步从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于"东高西低、梯度分布"格局;全国层面,人力资本和经济环境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明显,资金投入和外贸环境则起负向作用;区域层面,因区位优势不同,各因素的影响作用也发生改变,其中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影响作用最大,制度环境对中部地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外贸环境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被冲淡。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分配资金、平衡政策使用、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投资、优化外贸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7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在世界各国围绕数字治理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对数字治理格局做出科学研判已十分紧迫且重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对数字治理及数字治理格局的理解,并在回顾了既有关于数字治理格局研究的两种视角基础上,提出了用于研判数字治理格局的数字生态理论视角。文章认为,由于生态视角对关联性、层次性、聚集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等更为关注,在把握数字治理格局问题上,具备匹配数字时代高度互联、复杂互动总体特征,关联更宽阔、广泛的问题域等优势。文章还介绍了应用数字生态视角研判数字治理格局的主要方法与具体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意义]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用以评价图书情报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智库进行决策支持与服务创新以及推动图书情报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发展。[方法/过程]在分析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以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服务内容作为评价依据,在深度访谈智库与图书情报机构领域相关专家后初步构建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问卷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评价指标的优化和赋权,以验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结果/结论]构建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3个维度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997.
张万里  宣旸  张澄  睢博  朱雅玲 《科研管理》2022,43(12):107-116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中国制造业2025”提出的产业转型的重要方针,而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进步,是否能够真的缩短劳动时间,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还值得商榷。本文基于中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智能化试点政策,使用 2009-2018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PSM-DID),研究智能化政策能否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效率,并分析要素密集度、所有权结构和研发密度产生的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1)智能化能够提高当期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明显;(2)智能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性和动态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型趋势,而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从第二年才开始,并呈倒“U”型趋势;(3)考虑要素密集度、所有权结构和研发密度后,智能化对不同类型企业影响不同。简单来说,智能化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资本密集型,而创新效率相反。国有企业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创新效率的作用都不显著。研发密度越低的企业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最大,但对所有类型企业当期创新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目前区域创新评价缺乏与区域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相结合的不足,在国内外创新评价方法基础上探索结合目标值法和标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维度构建包括20个基础指标的城市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广州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测算结果显示,广州市科技创新水平总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企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绩效显著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但进一步分析可见,在财政科技投入、企业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最后,提出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以及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等促进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9.
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根据乡村产业内涵特征,运用熵值法对广东省及21个省辖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化描述。研究发现:在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推动下,2015-2020年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强劲上升态势,珠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业态类型更为丰富、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粤东粤北地区创新创业更为活跃;粤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注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设施农业占比、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等指标市域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以广东省2017年投入产出表及能源消耗数据为基础数据,运用假设抽取法测算能源消耗的产业关联性。结果表明:(1)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直接能耗总量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能耗最大,是直接碳减排重点关注部门。(2)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掘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转移输出碳排放量比重最大,是间接减排重点关注部门。(3)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是吸收碳转移最多的两个部门,机械设备制造业本身及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是主要输入部门,也是间接减排重点关注部门。最后从重点产业部门绿色科技发展路径、绿色能源科技创新路径、产业结构优化助力绿色科技发展及政策导向支持绿色科技发展四个方面推进经济系统的绿色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