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20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3 毫秒
81.
康德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在后来的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很多哲学家都对康德在现象之外设定一个"物自体"的世界十分痛恨.和这些反对声相比,叔本华是非常宽容的了,他对康德两个世界的划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叔本华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我们在读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都会看到很多与康德类似的关于两个世界的设定,只是在康德两个世界划分的基础上,叔本华作了一些改进和变动,以完善康德的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的不足.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2.
当今时代,人类差不多生活在数字的漩涡里。数学在时空实在中的可应用性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文章分四个步骤对该问题进行了剖析:先是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数学作为一种抽象的观点,随之讨论柏拉图的数学理念论,继之讨论康德的构造主义纲领,最后讨论维特根斯坦的规则理论。文中作者试图将康德与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结合起来,以发展出一种“规则主义”,从而突破构造主义的限制,为古典数学留块地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指出了数学化的限度。  相似文献   
83.
因社会变革而导致的对实践概念是否应重新界定的争论,已成为实践美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鉴于哲学理论的发展是通过对作为本源的理论原型的反思而实现的,所以,从康德的实践观点出发,认识人的艺术实践与道德实践活动,这对当下实践概念的重新界定极具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4.
本主要分析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具体消解,认为阿多诺从康德的传统范畴和命题中释放出新的真理性内容,从而完成历史的转义。  相似文献   
85.
阿伦特通过研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提出了理解康德“人是什么”一问的三种思路,即永久进步的人类总体,具有道德尊严的理性存在者(单数的人),以及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以相互交往为目的的人(复数的人)。这三种思路也可用于研究《康德论教育》。按照这一线索,《康德论教育》既是关于人类发展其自身的全部自然禀赋的教育设想.也通向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或自我启蒙,最后又落脚到旨在将成长着的一代培养为“自由行动者”的集体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86.
唯物主义感觉论把感觉只是单纯地看作客观对象与理性思维之间的“通道”,抹杀了感性认识中的主体性。洛克和康德关于感觉的论述对我们揭示感性认识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启示。现代科学、特别是脑科学别无可辩驳地证实:感知活动不仅仅作为通道接受和运输外来对象的刺激,它本身具有高度的模式识别能力,对信息的主动探求和高度筛选能力。  相似文献   
87.
王新莹 《红领巾》2004,(6):36-38
形而上学看似是远离人世间的高深莫测的学问,实际上它恰恰是以人为内在意蕴的:它在人的基础上确立并以人为核心与归宿.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正是从不同方面展现、深化了形而上学的此种意蕴,并为形而上学在现代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8.
《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具有内在的联系,使人性复归,恢复完满的状态,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是他们共同关注的主题。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实践是审美实现的途径而非根源,将康德、席勒的美学理想付诸实践,这是马克思对美学史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9.
论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作为一代思想泰斗,其理论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也影响了后来的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甚至一个世纪以后,仍掀起了一个新康德主义的哲学狂潮,像科恩、那托尔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都是他的思想的继承者。本文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贡献。一从整体上看,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是由于他在大学的讲坛上以哲学家的身份讲授了教育学,以及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康德的教育学说与洛克、  相似文献   
90.
从方法的角度看,辩证法是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通过并扬弃理性自身局限而通达真理的途径或环节。从方法角度理解辩证法不仅符合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而且还说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对立基础上的统一。辩证法是通向真理之路,而不是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