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800篇
科学研究   165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86篇
文化理论   38篇
信息传播   1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作者从教材选定、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与外籍教师接触、文化背景知识、更新课程设置等 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目的语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和生活与思维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充分揭示潜在于英语结构中的文化内涵以及英语使用的文化规则,才能把英语知识内在化,切实提高英误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相似文献   
64.
星期五和13     
星期五和13历来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日子,这是从神话、圣经故事、风谷习惯产生的一些不好的联想而来的。的据经上讲,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然后,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个女人——夏娃。说,亚当是在星期五被造出来的,他和夏娃吃禁果也在星期五,他俩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  相似文献   
65.
本就汉英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从化背景,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Chinglish作重点评析。  相似文献   
66.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针对忽视文化背景知识所造成的英语教学和教材中的问题,本文将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灌输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全球视野,不仅学到英语语言知识,而且学到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67.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和风俗习惯及化背景。了解及掌握英国、美国风俗习惯及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英语听力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8.
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对它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了影响,以至在同等教学条件下,有些学习者成功,有些失败。作者以访谈的形式,了解并分析了被试的某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调查结果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9.
仿佛这是个犯傻的问题,同时又是个忌讳的话题。刘备、项羽式的草莽英雄可以是“不读书”(意取唐诗“原来刘项不读书”),而当教师的哪个不是读够、读破了书后才激扬教鞭的?哪个不是在书的陪伴下走过每一个教学日子的? 文本铺天盖地,网络扩张到梦的中央,现代教师坐拥书城,仿  相似文献   
70.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