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教育   4184篇
科学研究   50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40篇
综合类   28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637篇
  2011年   576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结构性失业与高教政策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知识失业”作为一共同难题正严重困绕着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自1999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持续四年走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用“过度教育”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教育过度只是一种表象,实质是由于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调整高教政策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社会资本及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就业落实率、起薪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学生相比,来自社会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2)大学生毕业选择就业或升学时,家庭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升学选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个人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3)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落实、起薪、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正面影响;(4)社会资本对大专生和本科生就业落实率有较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对硕士和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3.
农家旅馆是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产品,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阐述了杨凌农家旅馆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作用,从管理制度和经营思路等角度出发,分析杨凌农家旅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其应该具备的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84.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及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已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多,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85.
解决就业的问题,一方面需要高校启动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并建立专门机构,施行专职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工作保障制度,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形成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技能指导、政策指导、形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相关服务的就业指导体系,培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以及社会为其制定专项政策,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86.
高等学校人事管理改革要做到:机构设置规范化、定编定岗合理化、岗位职责明确化、人员管理聘用化、业绩考核科学化、工资管理动态化、后勤服务社会化、人员分流多样化。  相似文献   
87.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呈现区域性、应用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受到社会就业人数增多,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就业市场环境不完善,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影响。要改善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和规范就业市场;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88.
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高校、大学生都有不同的责任,高校也应该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延伸、拓展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手段,加强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打造校园创新氛围,加强创业教育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89.
Purpose: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potential career trajectories in the liberalised Irish dairy farming sector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s of students of a Professional Diploma in Dairy Farm Management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ighlights that entry to a working life in agriculture has been characterised by protracted farm succession processes;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being a farmer and owning land in the family name; lingering male identities esteeming manual labour; and a pragmatic need at farm level for manual work. The abolition of milk quota in 2015 was predicted to catalyse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on dairy farms with an increase in milk production; accompanied by a demand for qualified personnel. The BNIM method was employed.

Findings: Results confirm that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perceived and experienced as offering new pathways for young farmers to enter the occupational category of ‘farmer’, helping to manoeuvre around the constraints of non-inheritance. The students’ narratives evidenced managerial identities, being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ncountering management approaches through thei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ll students desired to eventually own a farm someday and to be to employed as a professional dairy farm manager was a perceived as an intermediary goal.

Practical im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farming model based on family farm/land ownership is not imminent even among a cohort qualified to become employed dairy farm manager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highlights the shift in farmer masculine identity and the career trajectory of graduates of specialise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90.
近年在我国高校中涌动的就业与选材的两股急流是我国人力资源调整和人才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选择到高校就业,各人的心理态势不一,最主要的可以归结为恋家情结、对社会经济价值的追求、出于事业与学术有成的考量等原因。针对就业群体的心理定位,各高校宜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策略,以实现构建人才高地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