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410篇
科学研究   61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62.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体验质量是网络教师和学校遵循的重要目标。如何在远程教学中用相同的内容实施不同的学习策略呢?SCORM排序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实现这种需求,并且在国际远程教育中有成功的实践。我们可以对SCORM的排序和导航规则进行研究和完善,制作出符合我国网络教学的策略模板,让网络教师套用,从而为学生提供配有灵活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利用Oxford编制的英语学习策略量表对177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2)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元认知策略的性别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4)认知策略的专业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4.
李强 《考试研究》2021,(2):3-13
浙江省2019年初中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的再挖掘,揭示了初中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动力、一般领域学习策略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和科学探究策略中等偏上,自主学习习惯及语文阅读策略相对薄弱。学习品质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性相关,学习动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特定学科的学习策略,再次是自主学习习惯。教师教学和家庭教育等因素能通过学生个性品质对其学习品质产生影响,也能通过对学生一般领域学习品质和特定学科学习策略的影响来影响学业成绩,这与2018年浙江省小学生学习品质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5.
校企合作继续教育既是高校拓展的新职能,也是企业发展前景的推手。由于目前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存在制度的缺失,使合作受到限制;定位不准,造成供需相离;认识差异,使参与意识淡薄等阻力。为解决上述问题,寻找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途径,政府必须促成完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学校需要构建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企业应该创新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66.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两个重点","三个关键",实现"五项目标",努力推进学院事业科学发展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67.
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之后,高职教育显现出规模发展迅速、区域分布协调、内涵建设升温的发展特征。同时,也面临着办学资源短缺、专业布局失衡、办学特色模糊、产学结合单一等问题。由此,在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8.
胡敏芳 《天津教育》2021,(7):184-185,188
随着学生步入中学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所谓“问题学生”是指习惯不良、心理有缺陷或品行有障碍的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是整个班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做得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班级的全局工作。  相似文献   
69.
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分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类别,对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指导性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根据个性特征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该文在心理学、教育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ways in which Swedish seventh grade students (12 and 13 years old) handle chance encounters. Four groups of students working in pai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In the group discussions, which were tape-recorded and fully transcribed, the students were encouraged to explore strategies for winning a specifically designed dice game based on the sum of two dice. The dice game included four different set-ups of dice designed to bring to the fore different aspects of probability modelling and to offer the student the opportunity to encounter small differences in the mathe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sample space and of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four different set-ups. The study describes strategies that the students use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se different set-ups, what their activities imply in terms of resources in handling random phenomena and what the dice game offers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probability. In order to explain such meaning-making processes the students’ activities are viewed from a perspective tha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how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varies with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ituation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i.e., how they contextualize the different set-ups of the dice game. The results show how the studen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game, reorganize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athematical content confronting them, and how a variation of guiding principles becomes the object of exploration. Approaches of extremes and a number model are described as a means for the students to identify and assign probabilities for the total of two d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