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1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教育   2236篇
科学研究   173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14篇
综合类   22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在构建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LED产业政策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测算并描述了LED产业政策组合特征的演化过程。通过负二项回归探讨了2003-2017年期间LED产业政策组合特征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组合的综合性和一致性增长迅速,均衡性波动较大,增长趋势不明显;政策组合的特性对LED产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综合性和一致性对发明专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均衡性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并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与前两者还存在方向性的差异。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
采用281个地级市2008至2017年的经济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对节点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对节点城市产业合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不显著。此外,相比沿海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区域科技合作对内陆节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更明显。政策机制甄别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人均收入和财政支出促进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战略对节点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会显著促进节点城市产业高级化程度。  相似文献   
93.
增强人类社会应对灾害侵扰的弹性能力对于如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揭示了近百年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与疾病的发生与演化过程;同时,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重大灾害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强,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乡村衰退,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困化、全球化负面影响等因素,放大了重大灾害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旨在提升人类社会弹性能力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4.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95.
工业设计是实现工业产品升级换代、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容引入专业具体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96.
“以地谋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主导土地配置,采取“低工业、高商住”的产业用地出让策略,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然而,中国经济转型期,曾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供地策略可能不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本文从理论出发,剖析地方政府供地逻辑,分析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差异,提出相应假说,基于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2011—2016年中国277个城市产业用地供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用地价格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会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非线性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差别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策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将由正转负;产业用地供应向商住用地倾斜而产生的产业用地结构错配会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降低土地财政依赖则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据此本文建议,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用地供应策略时,要充分考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在参与土地市场活动时,要明确自身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更多地培育有效市场,注重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避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97.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99.
郝敏  陈伟强  马梓洁  张超  甘建邦 《资源科学》2020,42(8):1515-1526
铜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关键金属。中国长期以来进口“六类废杂铜”和“七类废杂铜”两种废碎料来冶炼再生铜。本文基于海关贸易和有色金属工业统计数据,利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了铜废碎料贸易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结果显示:①2000—2015年,中国累计进口铜废碎料实物量6680万t,其中含金属铜约2000万t,占同期国内再生铜累计产量的56%;②相比利用铜矿石生产精炼铜,利用进口铜废碎料生产再生铜在非生物性资源消耗、温室效应和人体毒性等方面减少了一系列环境影响,同时累计节约铜矿山投资成本约580亿美元。然而,进口的“七类废杂铜”在带来资源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环境与健康风险:一是进口低品位铜废碎料中夹杂大量有机物,在拆解和熔炼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物质;二是部分工业园区和小企业在工艺、技术、空间布局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引发了局部地区较为严重的环境和健康危害。因此,建议辩证和全面地认识铜废碎料进口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在坚决禁止进口“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机、电线、电缆和五金电器”这些“七类废杂铜”的同时,继续利用进口“六类废杂铜”作为重要的铜资源,以降低中国对原生铜矿石的依赖以及造成的采矿和原矿冶炼阶段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心理弹性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够克服危险因素,避免发展功能、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本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在对心理弹性内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就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改进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