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7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87篇
教育   3750篇
科学研究   1505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50篇
综合类   45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535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643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12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4 毫秒
961.
Although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brand equity in the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sport teams is popular, the formation of sport team brand equity in the sport marketing literature is still relatively unknown and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propose a dual-identificat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formation of sport team brand equity in an Asia-based professional team sport setting. Baseball fans (N = 548) of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 in Taiwan participated in the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A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arketplac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group experience, salient experience, team history, and fan rituals) and brand-identified-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self-congruity and team brand prestige)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dentification with sport team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sport team brand, respectively. In turn, both identification with sport team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sport team brand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sport team brand equity.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a dual-identification model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sport team brand equity forms and suggest implications for sport team managers.  相似文献   
962.
苏屹  韩敏睿  雷家骕 《科研管理》2018,39(12):78-85
以我国29个省市2000年至2015年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为样本,应用Eviews软件,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关联关系网络。论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并运用Ucinet软件,分析我国区域创新关联关系网络发展状况。实证研究表明:区域创新关联关系网络整体密度为0.1687,各子群密度仍有较大差异;第一、四子群的密度明显差异于第二、三子群的密度,且第四子群省市数量最多;区域创新关联关系网络内部的各省市创新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也较差。  相似文献   
963.
以众创空间投入及其所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状况为对象,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衡量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基于线性回归方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西安市众创空间投入的创新效果及其与西安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大众创空间投入可以更好地提升众创空间孵化效率,产生良好的创新效果,且该创新效果与科技创新发展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对众创空间创新效果指标的预测方差贡献较大,众创空间对科技发展的预测方差贡献较小。建议采用合理的融资模式与政策组合鼓励建设众创空间,并使用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提升众创空间盈利能力,以期获得众创空间良好的创新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64.
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多数地级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并未实现同步型发展,但两者发展的一致性程度在逐渐提升;就两者耦合协调度而言,总体偏低,大多数地级市仍处在中低度耦合阶段,但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一定程度上呈现以合肥、芜湖为中心逐渐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65.
朱伟珠  李春发 《现代情报》2017,37(5):137-144
区域技术创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研究两者的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对探讨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3年)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借助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两者的高水平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自东向西即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②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加强,高协调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③高协调度区域由点状逐渐扩展为线状和面状。三大沿海地区及长江中游各省份协调度增长幅度较大,而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96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对青海省已开展的三大品牌赛事、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以及相关体育市场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应依据省情和区域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实际水平,有选择地确立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为核心的青海省体育产业结构,理性认识三大品牌赛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环法赛"的成功经验,引入国外先进的产业市场集群发展模式理论,打造以三大品牌赛事为主体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集群,以带动和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市场整体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67.
通过文献整理法、专家访问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以构建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为研究目的,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根据西安市体育产业的状况,分析西安市倒U型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以期为西安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优先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前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68.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人员的活动、偶然事件的渐次讹传是其催生因素。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态包括本地自然神灵崇拜和祭祷名人,这类信仰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信物、人口迁徙以及政府整齐措施的压力。  相似文献   
969.
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求出基尼商指数判断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差异明显;但这种平衡性与城市群经济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不呈现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方针,以及人口流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70.
广州成为2010年亚运会的承办城市,是广州发展体育事业难得的机遇,通过对世界眼光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应如何以世界眼光发展广州群众体育事业,并针对广州以亚运会为契机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提出战略措施,为广州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出谋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