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9篇
教育   662篇
科学研究   2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35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不是“采摭荒诞”、“爱奇”,而实是司马迁开拓挖掘历史材料的重要表现。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是其现实人生体验与历史人物遭际发生共鸣的结果,其中蕴涵着司马迁深刻的幽愤和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一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其成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许地山第一本小说集《缀网劳蛛》中几个凄婉动人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他对危难的祖国和苦难中的人民的深沉真挚之情,以及他的创作才华和当时复杂矛盾的思想,使我们对这位被茅盾称为"独树一帜"的作家及其作品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海岩的小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在现在这样一个日益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人们已不知爱为何物的社会里,他为我们精心打造着唯美的爱情童话,给我们以无尽的憧憬和遐想。海岩的作品有其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爱情 案件"的"海岩模式"。爱情与死亡是海岩作品永恒的主题,有了"死亡","爱情"才变得节外生枝;有了"爱情","死亡"才显得凄美动人。美丽的开始却注定着悲剧的结局,而悲剧的存在是因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则来源于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其生前故后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他的生平事迹却很少见诸史料记载。近三十年(1976-2006),经诸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在诗人的生年、籍贯、仕历、赴边、称誉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成绩,某些方面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虽然在有些问题上还存有争议,但也已在诸多学者的深入讨论中不断趋近事实。综述学界近三十年来对王昌龄生平事迹研究概况,正可为研究者们今后进一步研究诗人及其诗歌提供帮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史记》既非舞台戏剧,也不是戏剧剧本,但读之却常常有一种恍如看戏般的感觉.作者很喜欢在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营造极富戏剧性的情景,从中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人物的语言也极富戏剧性,对于司马迁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戏剧性笔法".《史记》的成功及司马迁的文学成就有相当一部分应该归功于这种"戏剧性笔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需要寻求和当下市场经济新的契合点,挖掘出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天然联系。将文学素质的培养融入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中,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三种创意素质:1.故事创意的能力;2.深层次的美感;3.民族的价值观,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出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人才。  相似文献   
18.
故事与认同     
讲故事有利于认同的建构,那些世代流传的故事就是人们拥有同一认同的核心所在。故事用一种连续的方式与世界、与历史连接。通过故事,人们感受或体会着以故事的内容为参照的世界。故事的叙述者把自己排除在经验之外,从而向世界寻求材料,目的是证实一种与世界相对的认同。故事把人类经验体现出来,建构属于个体或集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民间故事学肇始于对民间故事现实意义的发现,或者说,学者们发现了民间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种种意义,才开始专注于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学者们将这一最为“俗”的民间文学形式带入学术殿堂,展开了多重视角的学术审视,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沙石集》是日本镰仓时代的佛教说话集,它以出色的语言表现、寓意性的手法,成功描绘出一幅日本中世庶民生活及其朴素信仰的图景,使佛教与文学达到最佳结合。其中的“裁判说话”讲述了地方官吏与庄园主之间的争端以及寻常百姓家继子与亲子的矛盾、遗产的继承、离婚的诉讼等,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及法制状况。也正是这些“裁判说话”,为我们今天研究镰仓时代日本的民间法律带来了丰富的史料和考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