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永娟 《考试周刊》2013,(11):20-21
日本的说话文学最早起源于平安时期,到镰仓室町时代达到了鼎盛。具有明显的说示意图、受汉文学影响广泛而深刻、宣传佛理的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历史的局限等原因,各说话集间又具有一定重复性。既与佛教的布教宣传密切相关,又广泛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传闻逸事,颇具庶民性,还承载着贵族情怀,同时具有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日本镰仓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日本中世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对宋交流及旧佛教自身的弊端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传统佛教与中国佛教融合而成的镰仓六宗虽未能完全摆脱旧佛教思想的阴霾,却使日本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贵族化"到"民众化"的转换,从而确立起"庶民佛教"这一大众救济的宗教形态。"庶民佛教"不仅大大推动了古代日本佛教的民间普及,同时也促进了旧佛教的改良运动,引导了中世民众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3.
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是日本“说话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收录了诸多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含有叙事性、传奇性、教训性、寓言性、庶民性等特点。其中,关于孝养,从教训性来说,揭示了应该孝养父母的真谛,主要表现为在世孝养、死后追慕、佛教报恩·供养这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紧密结合,受到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的影响,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也相互融合,体现在该作品之中,从而构建了《今昔物语集》的孝养观。同时,也说明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已然渗透到当时的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4.
日本早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日本的扎根及发展是经历了由被反对到渐被利用于统治,是被日本化了的佛教。早期佛教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奈良—平安一镰仓而达于平稳定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隋书·经籍志》史部载 :“《应验记》一卷 ,宋光禄大夫傅亮撰。”此《应验记》即指南朝刘宋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 ,国内久佚 ,1 943年在日本京都天台宗派佛教寺院———青莲院发现了该书的古抄本 (原书可能唐时传入日本 ,后经再度传抄 ,而青莲院本乃日本镰仓中期所抄 ,日本的镰仓时代相当于公元 1 1 92 -1 3 3 3年 ) ,其中包括南朝刘宋时傅亮撰《光世音应验记》7条、张演撰《续观世音应验记》1 0条、南朝萧齐陆杲撰《系观世音应验记》69条 ,合称《观世音应验记三种》。笔者 1 992年在日本得到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影印本 ,其中大量的中…  相似文献   

6.
禅宗提倡离世反俗,皈依自然,将自然人生一体化,禅宗所创设的境界美与日本化性格十分接近。“禅”的汉语意思是定静虎、思维修。禅宗即佛心宗,禅宗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从宗朝传入后,在日本幕府武士阶层的支持下得以迅速传播,并在镰仓以后的日本历史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启发和影响了日本俳句、汉学、儒学、绘画、庭园建筑以及花道、花道等诸多方面,为日本人的自然观赋以哲学和宗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简讯     
▲应日本经济新闻社顾问圆城寺次郎、社长木村祐吉、成城大学教授东山健吾诸先生的邀请,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同志偕翻译贺小平同志,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一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访问。段院长这次日本之行主要目的是进行佛教美术考察,特别注重将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期的佛教美术与我国唐、宋时期的佛教美术进行比较研究。为此在日期间重点参观考察了东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兴让馆《白鹿洞书院揭示》还活在日本(日)平板谦二著熊庆年译引言中国理学书籍,由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僧侣带到了日本,那是镰仓时代前期末的事。这些书籍在佛门不能外传,儒学在佛门学,儒生由佛门出,儒生从属佛门。因而,日本在很长时期里,没有真正的朱子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九令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1):75-78, 95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中引用了许多有别于佛教题材的中国儒学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表现力,使其更具文学韵味。此外,这些典故对于作者研究、中日文学文献交流研究以及《日本灵异记》与《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的互补互证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在编撰的过程中,不仅袭取了中国佛教文学,而且对中国的儒学典故也加以了利用,并通过比附的手法,将儒学典故这一文学元素改造成为佛教的内容,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文章以"孟尝七善"这一典故的出典及其使用意义为考察对象,揭示《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三)朱子学在日本朱子学何时传入日本,中日学术界目前均无定论,一般认为在镰仓中叶。公元1192年源赖朝建立起以武士地主阶级为社会基础的军事贵族独裁政权。自1192—1333年,史称镰仓时代。自镰仓中叶经吉野时代(1334—1386年)、室町时代(1338——1573)至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这三百多年时间里朱子理学不仅传入日本,而且得到很大发展,被称为理学输入时期。  相似文献   

12.
面条类的食物大约在8世纪初随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起初的名称曰,索饼或麦绳,镰仓时代的后期出现了索面的名称,以后逐渐改写为素面。约在16世纪末,在西部和东部分别产生了乌冬面和荞麦面,在江户中期,随着酱油的普及,这两种面类逐渐演变成具有浓郁东瀛色彩的传统日本食物。本文依据文献和作者的个人体验,对传统日本面类的发生和发展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最早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的编撰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内容方面,还体现在故事类型、故事情节、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考证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佛教说话集的嚆矢,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考察其中中国文学因子的渊源是出典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以儒学典故"尧云舜雨"的出典考察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将儒学因素向佛教世界转化的过程,揭示《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接受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中日法律语言都有“裁判”一词,但日文“裁判”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中文“裁判”.因此,有学者认为“裁判”一词源自日本.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小说、词典等资料,考察了“裁判”一词在中日两国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西学东渐之前“裁判”一词在汉语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它首创于中国唐代,尔后为日本发扬光大,又为中国所引进成为“回归词”.  相似文献   

17.
李芳 《现代语文》2006,(4):82-83
日本本土宗教思想,即原始神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教相结合而成的神话传说,没有完整的宗教组织,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只是经口头相承而传到后代。它以大和族的氏族神话为中心,统纳吸收其他氏族的神话,这正是以天皇为中心的豪强集团联合政权组织形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佛教东来,不仅为大和民族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完备的宗教思想,更为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因此,佛教自钦明天皇十三年(公元552年)由百济正式传入日本后,就受到历代天皇的崇护和公卿贵族的皈依,从此深深扎根于日本民族化的土壤中而枝繁叶茂。佛教有系统的来世思想,宣扬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追求彼岸真实,将现世的生活视为虚幻。尤其是平安朝(794-1192)末期至镰仓时代(1192-1333)的承久之乱(1221)之前,政局动乱、灾害频仍,在此海内鼎沸之际,净士宗开始流行,它主张“念佛往生”,只要心无杂念,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净土。面对现实的苦难,人们愈发感到现世生活的“无常”,向往极乐净土的永恒幸福。  相似文献   

18.
《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著名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和这个时期的《保元物语》、《平治物语》、《源平盛衰记》以及室町时期(1336—1573)的《太平记》合称为日本中世纪五大战记物语。由于这几部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面貌,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民族的英雄叙事诗”。其中,《平家物语》的思想艺术成就最  相似文献   

19.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20.
《日本灵异记》作为佛教说话集编撰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儒学要素。通过对作品中的"丁兰木母"这一儒学典故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对中国的儒学接受除了通过引用儒家典籍的形式之外,往往还通过沿用与儒学融合后的中国佛教作品中的儒学典故。可以说,中国僧侣在编撰佛书的过程中通过借儒释佛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儒佛融合,在日本通过僧侣的创作实现了儒佛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再次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