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7篇
教育   1458篇
科学研究   38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8篇
综合类   14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51.
ABSTRACT

While teachers are being called upon to turn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find evidence of ‘what works’, critics argue that research often suffers from a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They contend that research reports fail to sufficiently capture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In this article, I present insights gleaned from 12 in-service teachers who read and responded to a research-based article published in a peer-reviewed jour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articipants’ threaded discussions on a wiki discussion board and individual in-depth interviews. The analysis of data suggests that the participants viewed the research article as both a means of representation and a potential obstacle to it. Contrary to the crisis rhetoric,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were not too concerned about the issue of representation. They interpreted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in light of their past experiences and socio-material contexts of work. I use the concept of recognition to illustrate their interpretive readings of the research article. I conclude the article with a discussion of how a recognitive approach to representation may help us re-conceptualize the dissemin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current climate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相似文献   
952.
论未成年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不具有“识别能力”就不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传统观点是有缺陷的;作为自然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地位或资格的民事责任能力,其有无的判断应采“出生主义”标准,因此未成年人都是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承认未成年人具有民事责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文学现象,它是20世纪最主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是前苏联文学的旗帜和标志,对于前苏联文学的盛衰枯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受到的责难远比得到的肯定要多。因此。很有必要在探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贡献及其缺失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954.
为更好地传授虹膜识别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该文设计了虹膜识别系统的综合实验。利用Matlab语言设计图形用户界面,实现图像读取、虹膜定位、虹膜归一化、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等功能。该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图像处理与识别知识,更好地理解虹膜识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55.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要求发现了变化,为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要求的毕业生,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都需要做相应调整以满足达成度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最后一次对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和检验。在分析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要求及现阶段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提升选题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满足专业认证达成度要求的原则,提出改进毕业设计的方案和思路。  相似文献   
956.
临终病人的心态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4种:恐惧心理、愤怒心理、抑郁悲观心理和认可心理。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应细致观察,认真分析每一个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治疗,尽力使病人临终前处于舒适、宁静、安详的状态。  相似文献   
957.
几何教学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何教育在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如下几方面:几何教育与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密切相关;几何教育对学生的折叠能力、展开能力和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影响较为显著,但对学生图形识别能力影响较弱;一定的几何知识,几何概念,几何体的性质、空间关系等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这4者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8.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分析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认识的心理状况及实施教育活动的新模式和途径,是摆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59.
提出一种在线复杂图形识别方法,在该方法中引入相关反馈技术来逐渐捕获用户绘图意图并使用用户模型来适应不同用户的绘图习惯.首先,在根据图形向量化特征的相似度计算给出候选识别结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反馈技术不断降低模糊性而提高识别效果.其次,通过记录和分析"历史信息"动态的为不同用户建立用户模型,从而适应不同的用户习惯和绘图意图.同时,引入了一个基于模型的动态匹配策略.实验证明所介绍的识别方法在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0.
分析了在航管雷达模拟系统增加语音识别和合成功能的实现过程。根据航管雷达模拟系统的特点,采用中英文皆可识别且适合连续识别的语音引擎,以及符合人类语言特点的TTS语音库,与系统内部通讯机制相结合,实现语音识别和合成的过程。该系统运行稳定,在识别率和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