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7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开启了新的征程。我国科技期刊学科排名、发文引文机构均有提升增长,初步取得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优质稿源外流、期刊体量不足、中英文期刊不相协调等问题。本文试图从“合理性”的视角切入,认为期刊要回归本真、改革创新,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耦合,在国家顶层设计和期刊主体协同共进中实现科技期刊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跃迁。  相似文献   
12.
从理性的视角,运用韦伯关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类,解析“特岗计划”背后各方利益相关者所基于的理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工具理性的驱使,使不同群体关注自身利益,造成行动目标不一致,与政策目标有所偏离,这是“特岗计划”实施“走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德育交往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从德育交往的实践需要和本质特点来看,"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双重交往理性的相互融合势在必然,新的和谐理性正成为德育交往根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在清末"新政"中,工具理性开始渗透到中国政治、文化教育体制中。由于近代学前教育体系中,规定了学前教育辅助家庭教育的办学方向与宗旨,这促进了工具理性向乡村家庭教育的渗透;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标志工具理性开始渗透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李杰 《大观周刊》2012,(16):198-198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思政课教学被被置入工具理性视域之下,使高职思政课的教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应采取解除思政课教师工具理性的桎梏,加强与学生对话以及构建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启蒙运动系一种"前启蒙主义"思潮,表现出过渡性的思想特质.它所凭藉和倚重的逻辑基点在于极力强调信仰-情感解放的决定性作用,在其背后暗涌着一股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即作为对儒学"天命"观的反动,它将意志视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前启蒙"思想探索与情感趋向的深层潜隐着更为深刻的逻辑悖论,即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误读"与二者之间内涵的互换转移.这也是一种抽象化的形式逻辑与实质内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从理性的视角,运用韦伯关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类,解析"特岗计划"背后各方利益相关者所基于的理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工具理性的驱使,使不同群体关注自身利益,造成行动目标不一致,与政策目标有所偏离,这是"特岗计划"实施"走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视听说课教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但当下视听说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又迫使人们去重新审视该课程的内涵意蕴。结合新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听能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不难得出现时造成视听说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意见频仍的主要缘由可归结为主体性迷茫,文化理解缺失,工具理性泛滥等几类因素。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理性问题,深入探讨了这一核心概念对在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变化,从而揭示了两者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继承了韦伯的理性观念,进一步发现,现代化的传播体制是与现代官僚制度同谋的工具,已经走向了启蒙的反面。这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媒介批判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是传媒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随着高速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加之人工智能和媒体的深度融合,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媒介化社会正在来临,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传媒正在成为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塑造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传媒教育形态须因应传媒业态变迁而演变,现有传媒教育范式应向智能传媒教育范式转移,以"传媒+"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但传媒教育形态发展遵循的逻辑不应等同于传媒业态发展的逻辑,而是必须坚守人文价值理性逻辑,才能超越并引导传媒业态发展遵循的技术工具理性逻辑,这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应是未来传媒和智能传媒教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