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500篇
科学研究   472篇
各国文化   32篇
体育   148篇
综合类   98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38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挽歌即送葬之歌,由牵挽灵柩的人所唱,其起源颇早。魏晋文人喜以挽歌为题作诗,借以集中细致地歌咏作为生命个体的生之快意与死之悲伤,同时这种复杂的心态也赋予了挽歌悲怆与旷达的复杂况味。文章试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对《文选》中收录的挽歌诗作简要论述,以期梳理并展现魏晋不同时期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2.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作家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 ,但实际上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表现人们的“生命意识”方面已有很大的突破。鲁迅的《野草》看似是一些随时而发的、零星的“小感触” ,却是鲁迅在经历了 40多年的人生悲喜剧后 ,以相当成熟的心理状态 ,写下的充满睿智与苦闷的人生哲学。笔者试图从《野草》中探索鲁迅关于生存的思考 ,进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  相似文献   
53.
川端和余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死亡叙述。考其死亡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死亡意识;死亡的抒写方式;死亡叙述的审美效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4.
死亡是个体存在的必然归宿。汉乐府中充盈着对死亡的冥索与反思。人们面对死亡,分别采取了争竞人世,服食求仙,放情不的人生态度。它们的特点分别是战胜死亡焦虑,推迟死期和忘却死亡。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都是对人生真谛的思索和内在人格的追求,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与留恋。  相似文献   
55.
儒家不仅包含丰富的道德内容,也包含宗教内容。儒家认为,人死后魂魄分离,通过招魂仪式可以让死者复活;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快乐的,人害怕死亡;孝道是对在世父母、长辈的尊重,通过祭祀祖先以期盼先辈们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56.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57.
《罪与罚》和《活着》分别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福贵的视野表达了对死亡所具有的残忍力量的认识。不同的化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死亡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活着”对他们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在封闭的空间,群体对死亡的抗使“政治权力”成为通向“生存”的唯一力量。其合法性来自于对时间的预设,来自对过去时态的死亡力量的抗拒,同时,喉堵症又是三姓村人体验自我关于希望的证言。他们迷失于追求希望的行动之中,而自食“皮肉”,《日光流年》是全球化语境中,关于自身历史性的一幅肖像。  相似文献   
59.
在逝性的生命存在中,人的精神存在既被过去的负担所困扰,又被未来的忧惧所设定,而真正属于现在的生存,又常常伴随着厌倦、梦幻、死亡及其焦虑,这几乎是人难以承受的,但在米兰·昆德拉的《本性》叙事中,这也许就是人本真却隐性的存在方式的一面。  相似文献   
60.
叶蔚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30-31,88
通过对爱伦·坡创作理念的探讨和抒情诗的赏析,展示了爱伦·坡诗歌的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