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0篇
  免费   4篇
教育   1066篇
科学研究   48篇
各国文化   69篇
体育   152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3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汉代哲学家王充曾说过: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读书的三个境界。去年11月,我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执教的是《艾滋病小斗士》。在磨课过程中,我对教材的解读,戏剧性地经历了类似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42.
寺、庙、祠、观、庵等建筑,很多人不知道它们的区别,下面就从它们的由来分别加以介绍。寺——《说文》云"寺,廷也",即宫廷侍卫人员的官署称为"寺",如大理寺(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等。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九卿的官署称为"寺"。九卿中  相似文献   
43.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诗派纷呈,各炫异彩,盛唐奠定的边塞诗派即其中之一。边塞诗派的掌门人和主将,当然应推高适、岑参、  相似文献   
44.
胡健 《青海师专学报》2011,(6):36-39,43
汉代美学的整体特点在于它的过渡性质,阴阳五行学说将此前的阴阳说与五行说融为一体,提供了一个包括对中国古代艺术影响很大的宇宙观;汉儒的《乐记》、《诗大序》则分别对先秦儒家的音乐与诗歌美学作了总结,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以道制欲”“以理节情”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45.
蒋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74-77
汉代私人讲学之风兴盛,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汉代私学比官学更好地完成了文化教育的传承任务,对汉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私学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水平,推动了儒家经学的发展,影响了学风和士风、净化了社会风气,并为挽救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做出了贡献,同时汉代私学还促进了门阀士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6.
47.
汉代循吏在历史上是颇具人格魅力的一批官员。他们在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心百姓疾苦、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遵守法律,深得朝廷的认可和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相似文献   
48.
《毛诗》于平帝元始五年立于学官,终王莽之世。《鲁诗》立于学官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之后。《齐诗》立于学官不迟于昭帝元凤元年。《韩诗》可能是在昭帝始元五年立于学官。学者或以为三家《诗》立于文景之世,或以为立于武帝置五经博士时,或以为三家分派在石渠阁会议之后,以及以为《毛诗》是元始四年立于学官的,都是错误的。文景之时尚无专经博士;武帝置五经博士明确了其顾问团为儒家性质,当时经派意识尚不明晰;石渠阁会议之前三家已经分派,史书叙宣帝增置前博士不数《诗》博士,是因《诗》博士在宣帝增立时无所增立。  相似文献   
49.
文章通过考查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来探询这些字的音韵情况,提出东汉时期牙音和舌音有一定关系,因此东汉可能已有复辅音;清音、浊音东汉时期已有交涉;全清次清区分不明显。文章可为构拟东汉初年的语音面貌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0.
汉代咏怀诗的发展流变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汉初天下始定,咏怀诗呈现为风云之气催发的时代高歌;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后,咏怀诗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委婉抒发抑郁愤闷的情绪;汉末儒家诗教思想趋于瓦解,咏怀诗所表现的内容由外在的政治事功的追求转向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