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1.
相扑,这种身体文化符号它既是日本文化传承的符号,更是日本人思想理念的侧面反应。我们可以发现,相扑代表着日本人的一种精神,就是追求强大的倾向。文章通过这种文化符号告诫日本民族,日本必须克服小的困惑。同时作为日本人精神的寄托,从相扑中可以汲取自信的力量,相扑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即果敢、冷静、奋发、向上。这些都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向往。所以,相扑体现着日本国民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日本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郭晓 《职业圈》2007,(12S):46-48
相扑历史悠久,被誉为日本国技,是日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扑运动看似一项粗糙的角力运动,但却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讲究谦虚端庄的礼仪和殊死拼搏的精神。它代表着日本民族好胜求强、又刚又忍的心理和性格。文章通过对相扑的历史、比赛、相扑力士的生活等的介绍,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相扑的过去与现在,更深刻地认识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3.
图解相扑     
久久 《精武》2005,(1):43-43
相扑是一项有1500年历史的古老运动。相扑起源于宗教。第一场相扑比赛是用来祈求大地丰收,奉献给神的仪式。8世纪,相扑作为一种仪式被引入日本宫廷。早期的相扑比赛既简单又混乱,它吸收了一些拳击和摔跤的元素,没有明确的规则。但是在宫廷的支持下,相扑的规则逐渐变得明确,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相扑运动的渊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相扑运动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进行了论证,阐述了相扑运动在我国的起源以及相扑在日本的起源和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为我国了解、恢复相扑运动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幼童战力士     
相扑被视为日本国粹,其中代表相扑力士最高级别的“横纲”。更被日本男女老幼追捧为“国民英雄”。  相似文献   
16.
以往西夏体育方面的研究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从新的角度,自西夏文字典<文海>、<同音>中,查检有关西夏文体内容的词条,结合考古资料,对西夏体育项目舞蹈、射箭、御马、相扑、蹴鞠、围棋、象棋、泛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西夏体育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体育活动内容;西夏体育既有"军中之戏",亦不乏休闲、娱乐之功用;西夏体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一侧面见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相扑"运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演变,名称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古代"相扑"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分析,不但有助于促进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挖掘古代"相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居海 《兰台世界》2012,(30):15-16
宋代民间体育活动在我国民间体育演变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民间体育活动呈现出特异色彩,在我国古代体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傅强 《兰台世界》2013,(3):18-19
宋代相扑运动得到快速发展,在民间组建了专业相扑社,各专业相扑瓦舍中都聚集着许多相扑高手,在宫廷之中也有专门的相扑队。文章对宋代相扑运动进行全面分析,对民间相扑社和宫廷内等子以及女子相扑运动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邢宏玉 《收藏》2008,(11):95-95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罕见的宋代绿釉相扑俑,该俑为手塑,陶胎,低温绿釉。俑被设置在长3.6厘米、宽2.7厘米的长方台座上,通高6.4厘米。二俑皆裸体,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绷护裆带,弓步俯身。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昂首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对方臀部,左手抱腰,力决胜负。居下者亦不甘示弱,面部向内,双手紧扒对方左右股,作竭力奋争状。俑身饰阴线圈似象征大汗淋漓,汗珠如豆,更增添了二者相持不下,难解难分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