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教育   7054篇
科学研究   50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10篇
综合类   280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21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352篇
  2014年   724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622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599篇
  2008年   594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12.
中国超常教育,从古代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就有历史记载。但是2000多年来,由于诸多的原因,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处于落后的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转机。  相似文献   
13.
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从本质上看,创新教育是一种理念,需要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或范本,将这种理念转化成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在实践上落实创新教育理念的宗旨和目标。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能够较好地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所谓“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品德等德育内容.有意识地扩散、影响、迁移、传递给被教育的对象,使他们不自觉地演变、接受默化.达到育人的目的。渗透的过程是人的思想、行为同化的过程。渗透必须依附教学内容。创设可渗透的情景,探索可渗透的机会,渗透的过程是强化的过程。对一个观点、一种思想要反复影响、反复传递、连续扩散、多次迁移直至全部接受。经验告诉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用如下方法,可受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运动技能两侧性迁移机制及迁移不对称性的国外研究学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综述方法.介绍国外关于两侧性迁移的发生机制和两侧性迁移不对称性的理论学说。两侧性迁移的发生机制主要有认知学说和神经肌肉激活学说;两侧性迁移的不对称性主要有通道模式、熟练模式、交叉激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韩国关于迁都的话题,一直延续到新总统卢武铉就职之后。卢武铉表示,如果迁都主张遭到国会反对,将举行全民公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外语语种的增多,语言迁移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多语种间迁移的特征是不仅表现在母语有迁移现象,而且其桥梁作用的语言(英语),也在二外教学中起这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着重从二语习得论的角度,探讨了二外俄语的教学方法,试图克服负迁移,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生讲英语时存在较为普遍的“中国腔”.汉语的负迁移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汉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发音时衔接方式不同的干扰、节奏不同的干扰及语调不同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篮球运动中的各种技术之间都或多少地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又对各种技术的掌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譬如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对新技术的掌握所发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影响,对篮球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强调技术而忽视学习者感受与体验的“器物”性质,引发了教育者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形成教育价值与教育现实的撞击。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提倡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而更注重培育人的精神、关注人的发展。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