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体育   9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31.
赵宝安 《精武》2005,(3):46-47
韩鹏尧(1900~1974年)山东莱西人,身材修长,眉清目秀,一副书生面孔,自童年时随父亲来大连在西岗区东关街菜市场开了一家磨坊,吃穿有余,按现在话说应为“小康”生活。韩鹏尧从小就喜好听武林游侠故事,整天缠着父亲要习武功,其父便出资将他送到在大连设场专教通背散手的密友吴振东门下。吴振东河北文安人,  相似文献   
32.
洪洞通背拳是一支土生土长的传统拳术,在其主要拳势套路中包含有108个不同形态、仿形取意的拳法和招式,其中包含了对动物行为、人物形象和生物造型等方面的仿生,这些仿生性拳势不仅突出了生物的形态特征,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技击原理。因此,对洪洞通背拳的仿生学研究,将更深入的探索武术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拓展了仿生学的研究领域。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仿生学、动物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对洪洞通背拳的仿生技术和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挖掘中国武术仿生学原理以及在当代社会和仿生学的现实意义,为武术仿生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通背拳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在武坛上亦久负盛名,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背拳流派较多,在辽宁省以五行通背拳流行最广,其风格特点是:劲力要求冷弹柔进,坚韧交错,腰背发力;步法要求闪展灵活,虚实分明;动作要求连贯圆活;手法要求甩膀抖腕,立抡成圆,肩臂松顺,放长击远。五行通背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在实战中行之有效,且在健身益寿、防治疾病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赵秋菊 《中华武术》2006,(10):48-49
无论在赛场上,还是训练场上,只要是懂得武术的人,一听到“噼噼叭叭”,一连串清脆响亮有节奏的声音;一见到习武人身轻如燕、灵活似猿,两只胳膊如鞭、如丝、柔韧无比,两掌、两脚如铁,两腕如绵的练功法,就都知道这是练通背拳的。  相似文献   
35.
赵伟 《精武》2006,(8):60-60
大连素有“通背拳窝”之称,习者甚众。我自幼习通背,访过很多师傅,经数年练习,成效却不大,因此非常困惑,暗想通背功夫是否失传了。后来,在《精武》杂志上见到赵宝安老师发表的系列文章,感悟颇深,于是给杂志社打电话,详细地询问赵老师的地址,遂前往访之。赵老师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赵老师为人严肃而坦诚,直指通背拳的本质而无废话。于是,我提出学艺,老师慨然应允。  相似文献   
36.
合一通背拳为静海县独流镇著名武术技击家刘玉春(清末民初人)所传,因其散手技击攻击性强、杀伤力大和传授之秘而在武林独树一帜。合一通背拳由功法、24式单操手、打手、通背长拳和鞭杆、长短棍、左把枪、苗刀等独门器械组成.缺一不可。据嫡系传人讲,功法突出练人的力量和抗击能力,是合一通背筑基的内容,包括静功和动功。  相似文献   
37.
拳法如兵法,拳法搏斗实际如一小型战争,兵法中的战斗原则和理论多为拳法所应用,拳法中攻防要诀明言也多与兵法相吻合。故古之善拳者多为善兵,古今许多军事统帅多是高明拳手,所以说拳法就是兵法。招法又是行动的变化——攻防变化的规律,没有变化就没有招法。而变化是以《易》之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阴阳即是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拳术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统一体。如动静、虚实、奇正、刚柔、快慢等等,由于统一体内相互转化,推动了学有定数,用无定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8.
赵宝安 《武当》2014,(1):44-45
五行通背拳小七手是由七个单操动作,即甩掌、拍掌、穿掌、劈掌、钻掌和双掸手组合而成,又称七合手、一发七手、母子拳,是入登五行通背门学者的必修之课。在五行通背门里有"先有七手,后有伸肩"之说,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小七手组合操法整体动作顺势、顺步、顺劲,内涵(三折九扣,五护八断)丰富,练用合一,无论是在习练  相似文献   
39.
一口地地道道的东北腔,一副朴朴实实的和善样儿。不笑不说话,说起话来,侃侃而谈,收都收不住。这就是马运芳给人的印象——纯朴,善良,本色。矮矮的个子,没有东北大汉的魁梧,显得普普通通。但是那双眼睛,却时露精光,明亮照人,显得与众不同。初识马运芳,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身怀绝技、武功不凡的高手。马运芳是辽宁营口市体育学校的高级教练,五行通背拳传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担任营口市体委拳击和散打教练,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拳击和散打运动员,其中有六名拳击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他的学生中,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过前三名的就有七八个。学生李方曾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拳击比赛冠军;另一个学生夏文杰,也曾获得过三次全国冠军……这样一个在国内武术界响当当的角色,如今却客居京华,在大学生中传播着中国武术的搏击精髓。在朝阳区一处简朴的居室中,笔者采访了马运芳先生。  相似文献   
40.
车星辰 《武当》2009,(12):27-28
2008年6月的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亲往天津静海县,拜访了我仰慕已久的合一通背拳技击高手陈树祯先生。陈先生看上去很年轻,约五旬开外,腰板笔挺,步履矫健,行走如风,满头乌发,一口洁白的牙齿完好无损;一问方知,他已整整65周岁了。一位65岁的老人,头发乌黑,牙齿完好,行动敏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