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解决教材中阐述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液压制动系教学为例,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心手口并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是一种说理艺术,既要讲求内容上的说理逻辑,又要重视形式上的语言艺术。本文以报刊新闻评论的语言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新闻评论语言创新不足的原因、语言创新的技巧、以及对语言创新的要求,同时也列举了几种新闻评论语言创新的具体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吴师道乃元代颇有成就的大学者,在学术史、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且于文学亦有造诣.<吴礼部诗话>比较集中地表述了吴师道的论诗主张,而此书自元代便有散佚,后世流传不广.本文考述<吴礼部诗话>的流传及版本情况,进而论述了吴氏的诗学主张.吴氏以理学名家,且又深晓文情,论诗文,崇气节,尚立意,注意篇章建构、组织经营,强调实际经历对创作、鉴赏的重要性,皆能从大处着眼;而谈论诗艺,亦能细大不捐,皆有一己之体味,非率尔之言,值得珍视.在论诗及辞、论辞及事之时,特别留意于文献辑存,为厉鹗编纂<宋诗纪事>所珍重,辑录遗佚,多有补益.是书在元代诗话史上,有着比较鲜明的理论色彩和独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人间词话》创作的背景、思想来源及《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来阐释王国维追寻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自提出至今,众多学人对其内涵进行了探究,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立足于“境界”这一审美形式,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所提出来的——那么,不站在对《人间词话》的综合观照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境界”内涵的理解上,仅摘章寻句的求解,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17.
从"议题—决策"的视角,对中山大学图书馆2005年以来收集的馆务建议进行分类研究,形成了一个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读者建议分类体系,有利于图书馆工作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王国维以醉心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著称 ,但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早期著作中 ,却已折射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人间词话》中著名的“真景物”、“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深刻反映出了道家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政务公开事关人民主权的实现、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此,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并阐释了我国政务公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策。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回顾将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理论建设,深化政务公开的实践提供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