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7285篇
科学研究   53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94篇
综合类   420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474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692篇
  2011年   579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780篇
  2006年   758篇
  2005年   647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498篇
  2002年   443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中学生物学科德育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学科德育是生物学教育及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科德育具体目标要素、内容因素落点富于生物学科特征。制定生物学科德育实施计划序列,将目标要素、内容因素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以切实实施生物学科德育。  相似文献   
992.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3.
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自由与保守、一元与多元是贯穿于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分析和透视这些基本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把握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历史脉动,而且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主要论述了西方法治与德治思想的发展轨迹。西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把法治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但在柏拉图之后却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秩序。“仁”思想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它所包含的人对人的关系、互助的道德意蕴,是可以融通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系列之中,可为我们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稳定而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996.
当前思政“第一课”已在高校生根发芽,形成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新常态。思政“第一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呈现教学选题个性化、教学内容导向性、教学组织联动性的特点,发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爱校荣校情怀、为思政课带来新风、凝聚思政工作合力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以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为指导,在德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世学者、教育家不仅在理论上不断对“下学而上达”思想进行阐述,既探讨了“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又探讨了“下学”与“上达”的关系,而且还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实行了“下学而上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德育活动中,“下学”可以理解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个体的道德实践,“上达”则理解为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能够为当前如何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8.
道德悖论的缘起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道德悖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运用理智,从不同的方面对于同一个道德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相互对立的结论。所以,为了消解道德悖论,就必须转识成智,对于道德行为做到"以道观之"。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梳理了赵树理与时代秩序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家与时代表现出"代言与同构"、"直言与疏离"两种关系,以揭示作家与小说创作在不同阶段叙事策略选择的历史规定性与人物塑造的文化逻辑。通过赵树理小说创作与时代秩序结构意义之间的双向互渗关系,说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00.
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部分,应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并为其服务。高校德育工作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去加强和改进,处理和解决好高校德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问题。从加强高校德育理念的创新、高校德育建设途径的创新、高校德育环境的创新等方面去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