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99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311.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特殊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则更为深远。网络文学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激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而且在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与文艺接受习惯,改变着大学生的文艺观念和文艺消费意识。同时,我们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克服当前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建设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学。  相似文献   
312.
繁简是不能评价一个标志好与坏的。决定标志好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本文从审美、实用、市场三个方面对标志设计的评价标准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13.
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虽然在高职基础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其教学也陷入一种极为平庸的状态。在大学教育"立人"理念的指导下,将人文精神培养引入应用写作课堂可行也势在必行,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从文化历史观念、智力状态以及审美心态三方面入手,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塑造领域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应用写作教和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314.
美与真不同,美学不是认识论,美即是美感;同情是欣赏美的途径;鉴赏力是属于主体自身的产生美的能力。这三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了休谟的主体性美学。我国学界长期Wu于自然主义视野,对休谟美学作了错误的解读。  相似文献   
315.
《歧路灯》是清代作家李绿园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18世纪的社会风俗画。《歧路灯》的审美艺术特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朴素的写实主义笔法、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饶有趣味的反讽手法等在小说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316.
文人士大夫美术与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互渗互融的关系。同时,又因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二者呈现出既共通而又不同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317.
妙玉作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却用墨较少,导致世人总不喜妙玉的孤傲高洁,批评她忘却出家人的身份,流露出小女儿情态和不一样的少女情怀。实际上,作者在物理空间中通过对三次品茶活动的品茶动因、处所及器具等方面的描述,真正要表现的是一个身在佛门的闺阁少女——妙玉形象。她的出家行为是被迫的,出家方式也只是带发修行。她既独特独立,又是作者特意为黛玉设计的显性重像和替身,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318.
莫友芝的学术研究、诗文写作与他的书法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赏析莫友芝的篆书作品,可以窥见莫友芝的书法取法、治学态度、学术素养及其富于金石之气和诗书情韵的审美情趣,体现出集学者、诗人、艺术家为一体的莫友芝在篆书创作中独特的书法气韵。  相似文献   
319.
在中学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陶治情操,增长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能力;并对改变 语教学现状和提高学生实际水平有很大作用。语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一方面进行朗读训练,增强语感,培养学生对学作品感受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培养其鉴赏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320.
冀东民间故事是生活在冀东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表达了他们的心理与感情,展现着它深厚的美学意蕴。审美要求与劳动美结合在一起,重视精神美的追求是冀东民间故事创作者们的审美观念。冀东民间故事具有美的形态、审美价值与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