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771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1.
德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自我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德性品质,应从个体德性发展的动力和行为加以探索。德性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心理学界盛行四种理论:先天本能论、社会学习论、交互作用论和社会动力论。德性行为启动过程为:在启用机制条件下进行德性收益分析,经过激励机制的调控,迅速判断后发出德性行为。这是一般情景的德性行为启用过程,在复杂的德性情景中,促使个体做出有效德性行为的是自律德性,即德性自我管理,它的形成途径是:对德性规范的认同,用责任为德性立法,在意志指导下行动,习得自我约束力。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真正的教学仍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本文通过回溯教育"善"的内涵衍化,揭示了自古代以来评判教学的视角位移,总体上呈现出从教学的目的论取向到实践伦理立场的变换,并进而考察了近代以来被视为教学理想范型的"教育性教学"命题的本意与价值,及其后来在跨文化传译与诠释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悖离。进而,从教学的"教育性"延展至"道德性"的讨论,指出当代探求真正教学意味的重点应在关注实践伦理,而其评判标准应坚持"以善致善"即目的与手段的统整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内心和谐,是党员干部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发挥工作推动力,体现自身抗压力,保持宽松和谐关系营造力的重要内因。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利益交换原则和能者为尊的价值观念,人的价值导向容易产生偏差,如果没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控制,容易使人产生名利失衡、修养失调和行为失范的状况。因此,党员干部要实现内心的和谐,需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文化滋养自己,从而实现自己与岗位和谐发展,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圆融和谐。  相似文献   
14.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我国是应该实行“依法治国一还是“以德治国”:首先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基本内容入手,深刻地分析并阐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论的科学内涵,接着阐述了现阶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论证我国应实行依法治国,一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实行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5.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观点, 论证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的措施、目的和意义, 并且认为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过程中,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权力意识与法律意识、自律与他律以及柔性疏导与刚性制约等关系。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法制化亟需解决的新课题。它对于在新的世纪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解决“一手硬, 一手软”问题, 从“人治”走向“法治”, 并使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论述了对幸福的观点。从理性的角度认为,在善的体系中,那个最好的、终极的、自足的、最完满的、以自身为目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追求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这就是人能够通过主动选择理性生活来过一种道德生活。他认为思辨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从感性的角度认为,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这样他把人的心理体验、情感体现拉入到幸福中来,力图克服把幸福空洞化,体现了其理论的调和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民族精神、伦理三方面论述了传统荣辱观的意义,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八荣八耻”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也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从中华传统师德看当代师德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师德建设应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师德,古为今用,从而更好地创造出具有深厚民族底蕴的社会主义新师德。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共产党员继承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特色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以善为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