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2.
道德意志是连接道德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道德意志一旦形成,在个体的道德意识生成和道德行为选择以及社会道德生活中,就成为道德发挥作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调控力量,就能够成为个体德性的守护神。具体而言,道德意志具有目的定向、动机优化、情感调节、行为控制、人格塑造、境界提升等多方面的功能。正确认识道德意志的功能,有利于人们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育道德意志,养成坚定而良善的德性。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认为,退缩性行为是一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它包括行为抑制、社会退缩及社会性孤独等所有行为和情绪表现。行为抑制是指儿童在社会的和非社会的情景下表现出的害怕、退缩的气质特征,实质为胆小和探究动力缺乏;社会退缩是指在陌生与熟悉环境下表现出的独处行为,实质为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性孤独则是指被同伴拒绝,远离社会而表现出的消极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4.
“理解”,心理学的解释是了解、领会的意思,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始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正是借助理解,个体才能对道德属性的本质、规律进行领会和把握,进而形成相应德性,也就是“德知:即关于德的知识,处理德问题的机智与策略,反思意识与能力等。德情:即对德的知识与行为的体验,对符合德要求的事物产生肯定体验;反之,则形成否定体验等。德行:即身体力行德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笔者在此试图根据人格形成的特点和语言活动的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通过语言活动塑造幼儿健全人格特征的具体途径。一、利用语言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促使幼儿人格的自我完善无论行为...  相似文献   

6.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发展行为调节的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理性可分为两大部分:个体理性的社会理性。个体理性包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伦理理性。个体的经济理性是市场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而文化伦理理性是促使市场经济机制形成和完善及维持市场公平和公正运作的重要因素;社会理性从社会普遍的整体利益出发,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建立健康、完善的市场机制。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理性为市场的良性运作制定各种市场竞争规范。其二,社会理性为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合理使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9.
刘铁芳 《教育研究》2021,42(9):24-38
个体成人,首在立志.少年立志于学,乃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生命结构,个体成人的关键是在志的萌发与学的支撑之中带出个体志于为仁、以道成人的人生姿态.孔子和弟子共同述志的过程,呈现孔子及其弟子的不同志向与其间隐含的志的层次性,这提示我们个体德性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同类型.个体德性发展的基本路径乃是缘礼入仁,内在依据则是修己以敬.孔子和弟子相与论志、愤悱启发,显明师生彼此间的开放与融通,由此而形成代际德性的互染与共进.孔子施教的基本路径就是在个体人生之志的发动、甄定与彼此激励的过程中,带出个体仁智合一的德性境界.  相似文献   

10.
陈敏 《师道》2007,(8):76
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公民道德教育资源.公民道德意识是道德养成的重要心理机制.德性的养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促使个体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1.
开放教育条件下德育工作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放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决定了开放教育条件下德育工作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综合性、形式的社会性等特点。办学主体要以德治校 ,广大教师要以德从教 ,学习者要以德修身 ,通过学习支持服务、开展社团活动、建立道德评价、加强道德实践和网上道德教育等措施 ,构建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将戴伊教授的《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较深刻领会了一些他的媒介伦理思想。因此笔者从六个方面简单介绍戴伊的媒介伦理观:媒介道德的主体,德性论倾向,伦理两难境地,对义务的划分,传播行为道德价值的评价机制,SDA道德推理公式。在此基础上谈了戴伊的学术成果对中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面对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脱离的问题,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尤其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以及在此基础提出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和工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Linda Zagzebski’s exemplarist moral theory claims that admiration for a pers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her to be a moral exemplar. I argue that this claim is empirically unsupported. I provide two counterexamples, astronauts and brain data. I demonstrate that they play the role of exemplars well but receive no admiration and, accordingly, are entitled to be called nonadmirable moral exemplars. I conclude that my argument suggests why Aristotle, distinct from Zagzebski, does not emphasise the role of the praiseworthiness of virtue in his theory of virtue development 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江泽民"以德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的方方面面,将"以德治国"的总原则丰富具体到操作层面,更具现实针对性,合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Gratitude has been widely regarded by philosophers, psychologists and educational theorists as a personal and/or pro-social response of some moral significance. Indeed, beyond its more obvious value as a basic form of social association and reciprocation, gratitude has also been conceived as a moral virtue—if not, more grandly, as a ‘parent of the virtues’. Insofar, one might also expect the promotion of gratitude to be a matter of some educational importance. Despite this, and notwithstanding recent psychological attempts to develop practical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promote gratitude, this paper argues not just that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such interventions is open to serious question, but also that—beyond any requirement of the young to express thanks as a matter of routine social reciprocation—the status of gratitude as an educable virtue is more complex and problematic than has often been previously supposed.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9.
师德建设关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系到教育领域的道德观念 ,关系到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系到“以德治国”战略决策的实施。在新世纪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道德建设的内涵和内容等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 ,又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因此 ,加强和完善师德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Epistemologists have long worried that the willingness of open‐minded people to reconsider their beliefs in light of new evidence is both a condition of improving their beliefs and a risk factor for losing their grip on what they already know. In this article, Matt Ferkany introduces and attempts to resolve a moral variation of this puzzle: a willingness to engage people whose moral ideas are strange or repugnant (to us) looks like both a condition of broadening our moral horizons, and a risk factor for doing the wrong thing or becoming bad. Ferkany pursues a contractualist line of argument according to which such hazardous engagement is a virtue only when it matters to our interlocutors whether they can justify themselves to us on terms we can accept — for our sake or for the sake of their own virtue, not instrumentally or to get something out of us. When it does not so matter, openness can be unintelligent or gullible — in other words, not virtu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