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310篇
综合类   4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闪击法,是迷踪拳实战应用的重点击法。所谓闪击法,是指躲闪反击的用法。具体地说,当对手用拳脚向你进攻时,你不去迎架,而是采用边闪身边反击的打法,也就是闪击法。正如拳谚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使用闪击法要做到步法灵活,身体轻快,闪攻合一,融为一体,出手猛重,击打要害,一招制敌。这样,才算掌握了闪击法的实质,才会有好  相似文献   
72.
力量训练是武术散手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术散手的训练水平,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观察法的基础上,对武术散手的力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专项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力量训练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3.
金刚捣碓 1.甲方(穿白衣者)自然站立,乙方(穿黑衣者)伺进攻(图1)。乙左拳一晃,垫步进身,以右拳击甲胸(面)部。甲方身体做向右转,重心右移,左腿向左前方上步;同时双手自下弧形而上,右手粘住乙右腕,左手粘于乙右肘处,双手合住劲向右后上方(扌履)带。甲紧接着松右胯,身体略下沉右转,双手拥劲不丢,在身法带动下将乙向后方抛掷出去(图2、3)。  相似文献   
74.
高水平散手运动员赛前训练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散手大赛前的训练阶段通常由6-8个训练小周期组成,分为技战术强化,比赛性适应和能量重新动员3个小阶段,赛前训练内容的安排需处理好全面技术与个人特长的关系。素质与技术训练的关系,体力训练与恢复的关系,负荷强度需达到或超过比赛强度,负荷量应超过比赛的2-4倍以上,同时做好预防和治疗伤病,加强营养和恢复措施等医务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75.
比较了新旧散手竞赛规则在裁判方法和胜负评定上的变化,如拳法连击头部、3分钟动作的优势胜利、下台战术、增加比赛时间、摔法去掉2秒、修改提膝防守等,分析这些变化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影响以及对散手运动的影响,以期能对今后训练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6.
岳氏散手是中国传统优秀拳种之一。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为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而创造的一种拳法。岳飞因莫须有罪名被害后,忠于岳飞的岳家军将士弃官还乡,隐于市井,秘密教授岳氏散手。尤其是元朝统治时期,朝廷禁止民间习武,习练岳氏散手者更为隐秘,所以流传不是很广泛。到了明朝统治时期,武术不再被禁锢,岳氏散手得以广泛流传,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抗击鞑靼侵略时,将岳氏散手传至北京、河北一带。到了清朝中后期,河北雄县人经高人传授,得岳氏散手真传。  相似文献   
77.
虎扑推手     
在中国拳术里,特别是在内家拳术中,推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练功方法。推手,显著区别于盘拳架、散手。《孙禄堂武学录》云:"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相对于散手训练,推手训练概为基础。通常说的推手,指太极推手。它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综合运用,具有修身性、健身性、技击性。推手的形式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根据练拳实践,介绍一种两人对练方法,姑且以"虎扑推手"为称呼。  相似文献   
78.
双炮重叠 猛击破城 双方以中炮先锋马对屏风马布局,现在都是散手动作,各自出横车,寻找最佳的位置占据要道。  相似文献   
79.
散手的战术及运用是散手比赛中取胜的技术保障,掌握并灵活运用好散手战术才能充分发挥出散手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和实战经验对部分散手战术及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供同仁及散手运动员参考。  相似文献   
80.
通过论述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表现,分析散手运动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从而提出散手运动疲劳消除的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