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724篇
科学研究   6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发展。而以此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职业指导理论,更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发展自身,如何发展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就业人员都越来越关注这些问题。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指导的目的都是研究如何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配置人力资源,用人所长。一、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在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世界正步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性的工业后社会。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争夺信息技术、市场为目标的多元…  相似文献   
52.
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人的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应用同时重视这两种教育;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相互促进,又表现为相互障碍,应把二结合起来,发挥其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54.
2004年的江苏生物高考试题,难度不太大,梯度明显,有一定的区分度,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又有利于高校招生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55.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从某个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研究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辩层次上,而没有把德育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真正揭示德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6.
近几年,教学改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教育界不断在摸索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中职教学也随之进行了多次改革。就中职数学课教学改革中几个辩证关系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7.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田径事业的进步,表现在田径器物、比赛规则制度、训练方法的创新,及更科学的选材。本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全面审视科学技术与田径的关系,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田径的快速发展并抑制其负面效应,使田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8.
一、重视并发挥中小学艺术课程独特的育德功能艺术在人的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礼乐相济”的辩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教育学认为,“德、智、体、美”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其中,美育过程与德育过程具有密切而独特的内在联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论述凸显出了美育所具有的育德价值。道德内化的一般过程遵循着知、情、意、行的脉  相似文献   
59.
对于成功与失败,人们当然选择成功,没人愿意成为失败者。即便已经失败了,也要与成功挂钩,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便成了励志名言。那么,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不是要以成功来替代一切?那倒未必。因为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现在的成功也不等于将来的成功,暂时的成功更不等于永恒的成功。对学生而言,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智慧。有时候,失败同样能让人获得成长,因为失败可以让学生头脑更清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出版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为例,论述了出版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上的人与才、教学内容上的稳与变、教学方法上的静与动,以及教学成果检验上的学与研四大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