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66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9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学术形态、课程形态和教育形态数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提出的意义进行回顾反思,启发提出数学教育文化的概念、数学教育文化观的内容设想以及对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能为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唐律涵括的内容极其宽泛,但它“一准乎礼”的本质决定了对血缘主义的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唐律的血缘主义特征表明,血缘主义透过家庭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表现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血缘关系既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也是法律调整的基础。血缘关系与法律关系的融汇,是中华法系一大特色,研究血缘立法,是丰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创新中华法系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仅就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从中揭示出有利于提高我国孝道教育实效性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5.
由于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对成见与判断的看法不同,导致了双方争论不断。伽达默尔传承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成见在先论,赋予成见以合法性地位,而伽达默尔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超越在于采用了存在论的本体论解释学为基础,运用历史视域来考虑成见问题。而伽达默尔在其无批判的前理解的哲学基础上对启蒙运动和判断哲学采取批判态度而带来的逻辑悖论,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论理性的重新审视,才能获得一个辩证的解决悖论方案,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更好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6.
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问题,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不断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是我党推进民生理论创新和民生实践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7.
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传统,但是因其与民众在身份和意识上的隔膜而失败。丁玲把启蒙带入解放区,但是当其创作受到政治批判的时候,她主动放弃了启蒙使命。赵树理在满足农民某些特定阅读期待的同时,转变新文学的讲述策略,实现了文学承担启蒙功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68.
刘基所著《郁离子》,其寓意故事以贪利为祸以警世人,倡导为官要廉洁清正;万事有道,道不可逆,遏制腐败要从完善制度上预防;明志建立廉洁清正的理想社会等廉政治国思想给当下反腐倡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69.
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对小说的歧视导致其创作主体沦为华士商贾,整体品位不高。而要实现“新民”,就必须吸引新兴知识分子投身政治小说创作,利用小说的通俗性、感染力来传播启蒙思想。近代出版业的兴起与科举制的废除为此提供了现实条件,促成文学格局从以诗文为主向以小说为主的演变。  相似文献   
70.
1980年代初期文学通过重建“启蒙”叙事和重构“现代化”意识,以达到对历史的“中断”和“修复”并重建自我认同。在此过程中,现代主义话语与新启蒙话语既有力地参与了“人”和“启蒙理性”的建构,又以其内在的分裂性而自我解构。1990年代启蒙叙事的渍败和“人”的解体,既是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危机的新变,又是1980年代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1980年代与“历史”构成了第一个辩证,1990年代与1980年代构成了第二个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