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956篇
科学研究   1471篇
体育   89篇
综合类   6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DEA-RAM模型,构建了包含环境效率、经济效率及创新效率的工业经济转型效率的测算模型,根据此模型能够测算出我国总体及不同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的绿色创新转型效率变化呈现阶段性的特征,自2009年后,我国工业总体绿色创新转型效率有较大提升,绿色效率是推动其变动的关键性因素,其次是创新效率;各个省份工业绿色创新转型效率呈现不均衡的发展趋势,中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转型效率变动趋势明显,而西部地区工业绿色创新转型效率提升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92.
针对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信息共享不足、信息流动不畅、协同机制缺乏等问题,从信息生态系统的视角考察其协同运营的机制与商业模式,以强化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信息人、信息环境的整合、互动、共享和协同等机制为基础,构建一种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观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这种以信息流为中心,将资金流、物流、业务流、价值流等集成一体化的协同模式,有利于提高这一产业集群中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开发与利用效能,强化价值创造、实现和共享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实例表明,此模式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资借鉴的参考模式与实现途径,从而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3.
以来自国内100多家企业的1221份答卷为统计样本,分析了人口统计变量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发现性别、年龄、职位对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学历对创新行为之创新构想产生有显著影响。针对实证结论,从企业视角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4.
主题检索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民族院校学生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专业知识有限、信息素养技能和经验不足及信息技术教育薄弱三个方面。民族院校应以提升学生主题检索能力为重点,通过调研学生信息需求,提供专业的检索指导,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合资源搜索平台等途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5.
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常态”。基于此,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加强时事政策宣讲,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把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以新的教育内容、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路径,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6.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始终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以改革和创新为主线,不断推进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科技发展事业在时代变迁中跨过了一座座高峰,实现了一次次自我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在总结、分析广东自主创新发展历程和特色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7.
试论替换中项法——对三段论方法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词项逻辑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部分直言三段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势在必行。现有的三段论方法本身都存在问题,应该重新探索能克服现有三段论方法的缺陷、能够解决三段论所有问题的简易方法,以利于逻辑学通识教育。研究表明,替换中项法正是我们发现的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前,高师教育实习整体陷入空虚、乏力的重重困境,亟待转型与变革,而家教市场十分火爆,并不断走向火热。就此,我们在高师教育实践和家教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开发利用家教实践,开创高师教育实习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机制,收到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99.
文章梳理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实践进程,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学科馆员服务发展、转型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Purpose: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and contribut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that connect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network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o elements of the mainstream agricultural regime. Drawing on the innovations and transition literature, the paper frames the analysis around niche-regime interaction using the notion of niche-regime compatibility.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17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Network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LINSA)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ion, non-food and rural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In line with the project's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data were collected in a series of participatory workshops.

Findings: Five modes of LINSA-regime interaction ar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compatibility. The level of LINSA-regime compatibility influences the extent of the diffusion of LINSA ideas and practices into the regime. However, interaction processes within these modes reveal multiple and diverse connections between LINSA and regime entities suggesting a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 exis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 range of connecting processes and activities (for example, certification, exemption from regulation, facilitation of networking) can bring about effective LINSA-regime interaction and could be externally supported.

Originality/Valu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17 case studie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rom a number of different contexts across Europe. By directing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at the level of LINSA (niche project), rather than at the macro level, the study offers an original perspective. It suggests that the transition to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ight be understood as a complex of interactive processes leading to a series of adaptive changes, rather than as regim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