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2699篇
科学研究   30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11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雨霖铃》是北宋专业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词描写了恋人间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和离别后生活的种种遐想,写得情景交融,缠绵婉致。多用白描手法,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2.
现代文学作家中,在旧体诗创作方面达到了极高成就,普遍受推崇的,应该首推鲁迅与郁达夫。两人的旧体诗无论是思想内容及题材,还是在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迥然不同,然而又殊途同归,极具魅力。  相似文献   
83.
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探讨了刘基诗歌创作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在元明鼎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刘基诗歌具有"一代宗师的文学地位",与同时代的高启比较,刘诗是士君子言志之诗,高启是文人之诗,两家诗歌,各有千秋,未可轩轾。刘基的诗歌创作于仕元期间,在越诗派就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入明后,因其政治地位而影响更著,对有名一代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4.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5.
刘知几《史通》的创作受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撰述形式和史学思想上。刘勰有着宗经的史学观,推崇言经《尚书》和事经《春秋》,主张尊贤隐讳。刘知几批判性地继承了刘勰的史学观,他从史学家的角度对《尚书》和《春秋》展开了批判,提出了隐讳的限度问题,对刘勰的宗经史学观进行了修正。刘知几写作《史通》是出于纯洁的史学理想,而且他和刘勰对经书的喜好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86.
张其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他一生中与众多知识分子交往密切。柳诒徵是张其昀的良师益友,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钱穆、张荫麟是张其昀一生的挚友,他们志同道合,共同创办《思想与时代》月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任美鄂是张其昀的学生,二人经常一起出去考察,一起切磋学问,关系深厚。纵观张其昀1949年前的人际网络,他的好友均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共同的志趣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7.
曹植与李煜,一个是诗国奇才,一个是词坛巨匠,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为诗词文人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二者所处时代相距甚远,但两人生活经历极其相似,都因人生变故而带来文学创作的极大改变,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政治理想与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8.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长期以来有不少论者认为《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有类型化的倾向,人物性格单调稳定,缺少变化.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当我们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都有很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
蝗神庙是以祭祀虫神为主的庙宇,它主要包括虫王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区的蝗神庙繁多,祭祀活动较为普遍,且祭祀方式多样化,这与日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及冀中地区灾荒频仍、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冀中抗日根据地坚持民族解放与治蝗破除迷信并举的方针,有效抵御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困,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0.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是一种将文学研究的视角放在读者一极的文学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作品《闲情偶寄》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本位”思想,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以观众的需要为创作前提、以观众的喜好为审美标准的全新要求,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观众早已以主动接受的姿态为作家、作品建立了创作标准,作家、作品应当服从于这个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作家也要积极引导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便能够在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李渔所追求的“观众本位”或“观听成宜”,就是通过将接受理论与创作理论相结合的做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