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墨子的尚贤思想对地方高校校长的人才理念有重要影响,地方高校校长对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师理念。  相似文献   
12.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学儒而不囿于儒,是在学术和思想上第一个批判儒学的思想家,他在对儒家思想进行合理扬弃的基础上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成果。墨子重视实践验证并在前人的成果上进行创新,体现其思想的批判性、实践性、求实性,这对当前研究生的学习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墨家“节用”和“强力”思想的实质,即“节用强本固国”、“节用利民顺治”和“赖力而生”、“强力而行”。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要借鉴墨家这一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要与国情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相结合;要与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要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其思想观点多以儒家的反对命题而提出,儒墨两家相互辩难,分庭抗礼。其中儒家主张的“亲亲”、繁饰礼乐、厚葬久丧与墨家主张的“兼爱”、非礼非乐、薄葬短丧,这三个对立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典籍,在篇目排列上向来讲究。近代以来,学术界大多采用胡适的分类方法,将《亲士》篇置于首位,足见该篇对于墨学研究之重要。然而,由于墨子本人与儒家学统的复杂关系、诸篇目难以确定的创作年限、部分词汇的古今异义,以致在该篇的理解上产生了诸多偏差与困惑。试在结合文献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就《亲士》篇尚存的几处问题,尽可能充分地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墨虽然是针锋相对的两大“显学”,但在文化也即关于人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上,其思想观念都是一致的。在对人的自身的理解上,两者都注重修身、践行,对人的主体性一致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两者都主张个人利益让位于群体利益,都坚持利他的伦理观;在天人关系上,两者都追求天人之间的和睦与融合;在社会理想上,两者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墨两种文化是两个有着不同特征的价值体系:儒家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墨家则更具有大众文化的意味.在思维方式上,儒家重理性,墨家重感性;在价值标准上,儒家重人文,墨家重实用;在价值取向上,儒家致和,墨家尚同;在社会基础上,儒家代表着社会新贵,墨家则立足于平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水浒传》这一文本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其所体现的儒墨互补的双重文化品格,从而说明文化研究对文本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商君书》虽然认识到历史演变的阶段和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它并没有对这种演变发展做出后胜于前、今胜于古的价值判断;它也没有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只不过是要建立一个很现实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它不承认一般人有认识和掌握历史趋势的能力;它的最高认识也只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战国时代很普通的变易观,不是进步观,也不是进化论。因而它的历史观并不比其他各家进步,而它奉行的严刑峻法、与民为敌的政策毋宁说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20.
无名氏试图吸取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各种文化精华来进行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其不但具有博大内容与很高价值,同时更显示出文化再造的八难悖论:一是面对文化的必然冲突却要努力致力于文化的彼此融和,二是进行文化有限融合时处处面临着文化的时时冲突,三是文化建构者自身有着不可避免的的历史局限,四是建构者不断面临着现实境遇的有意无意折磨,五是建构理论与建构实践始终存在着背离,六是一种文化很难简单地随意像切物体一样地切开分开,七是假设能够随意切开但拿来精华后怎么与另一种文化的精华融合?八是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之间找到契合、在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