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788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0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992.
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与“人文”(人道)的遥契圆融为其美学境界的。这种“自然”的复归与“栖居”的开启,对“人文”的过度发展与无限膨胀,无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可给出离“自然”太久的人类找到一条“还乡”的路。这样,人文便可失去它压抑性的含义,人便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相似文献   
993.
个性是文学风格内在的质的规定。五四时期高扬主体、标榜个性的潮流 ,唤起了作家风格意识的自觉 ,引发了文学风格的现代转型。在“人的解放”的背景之下 ,悲剧与崇高交织互动 ,成为贯穿 2 0世纪的风格主调 ,并与优美、幽默等形态共同构成时代风格的丰富多样。现代文学风格的演变表明 ,张扬个性是风格繁盛的前提 ,丧失个性则导致风格的单一和贫弱  相似文献   
994.
以西方新叙事学的“横向窗口”“嵌入窗口”概念为方法,对《九十九度中》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在“横向窗口”和“嵌入窗口”的自由交叉转换中,叙述总是趋向两组“喜”与“悲”的四个故事,这种结构产生了特殊的美学效应:传达作家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人生的理解;让互相关联的人物在各自的心理内容中形成差异和反差,以此刻画人物。文本在无限虚拟中,自然构成无边无际的网,寓意了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而作家裁剪下来的若干人物的故事和场景,正是作家对于生活发言的表征。  相似文献   
995.
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包括四个环环相扣的因素: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立人”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活动的时间发展因素和空间结构因素包蕴其中,主观思维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互吻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文学批评的深层中心是具备下述特点的人:情感上师心使气、自由放任,意志上坚韧不拔,思想上超越世俗。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显示出来的科学理性和磅礴激情、大气包举和灵悟气息,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彩;其中包含着时代预言和个人预言的丰富信息。,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是其早期及此后的文学批评、文化思想的枢纽。  相似文献   
996.
北朝本土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与历史上北朝妇女的真实形象截然不同,发生了明显的异化。她们迷失了自己坚决果敢的个性,丢掉了英雄豪侠的尚武精神,直率大胆的情感表达方式更是与她们无缘。原因何在?一是南朝诗风尤其是宫体诗对北朝文坛的影响;二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周易》对北朝文人的潜移默化;三是文人根深蒂固的“臣妾意识”在作祟。  相似文献   
997.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想象交织而成以“文学台湾”形象为主题的“奏鸣曲”.它们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演奏出“文学台湾”形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该书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8.
清客是依附在贵族权门的落第文人,<红楼梦>首次将其引进了文学殿堂,为我们了解彼时才情人品俱佳的士子文人科场失意之后曳裾权门、仰人鼻息的生存景况,进一步了解清客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在有清一代重新兴盛的文化现象,提供了鲜活而真实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999.
《过秦论》、《六国论》堪称古代史论中的“双璧”、饰史事以立论,展文采以进讽是两文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 史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