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4094篇
科学研究   13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59篇
综合类   262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1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1.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今天为在60年前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举行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并不是要算60年前的旧帐,而是要牢记60年前的血泪教训,自救图强,和平崛起,以免60年前的历史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13.
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全局性思维。邓小平战略思维反映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邓小平战略思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总结 ,是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新经验和科学技术革命新成就的概括和吸取。研究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无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还是对面向未来的中国发展战略的把握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4.
于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3):101-104
借助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理论”对《威尼斯商人》中“契约”所蕴藏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进行了探讨。结合“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对《威尼斯商人》中“肉偿契约”的理据性、观念性、道德的歧义性和法制的虚伪性进行“解构性”解读,揭示莎翁时代所处的历史转换时期的人文道德特点,重新解读被规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而形成所谓的“人文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15.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起义是因清政府的黑暗统治造成,具有正义性。2、《资政新篇》是建设资本主义的纲领,它翻开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页。3、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勃兴。4、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促使人们思想观念观念发生变化。5、太平天国促进了“科教兴邦”观念的萌发,影响深远。6、太平军在上海等地抗击英法侵略军的战斗,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定。  相似文献   
116.
魏晋时期社会思想和学术风气的变化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学术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史学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史学体裁的多样化及内容的繁杂,并使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特别是造纸业的发达,引起文化用具的革新,为书籍的传抄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的中考试题,阐述了试题中的几个特点并提出了对中国中考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8.
中国宪政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于宪政理念的整体把握乏力,对于西方党政的历史及其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和体悟。经过对作为范本的西方宪政进行文化的历史考察,可以认为,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政治容纳性、自由、民主和法治,是西方宪政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历史品格。西方宪政的历史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宪政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宪政,可以具备不同的形式、价值内涵和国家政治形式;缺乏法治和权利文化资源的中国,需要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价值,以统摄文化交融时代的宪政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9.
审视探索社会形态有待于相应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啻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尚应把其中的一些原理置于研究社会形态的方法论之角度来认识。这里疏解其主要方法论是:尽管社会形态错综复杂、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自身规律的统一过程,故将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视为自然历史过程是研究它自身的首先的方法论原则;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是研究社会某现象或某形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等系统论原则是研究社会形态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0.
刁世存 《天中学刊》2004,19(6):15-21
人道主义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折射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