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339篇
科学研究   58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26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412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BSTRACT

Using a methodology inspired by structural narratology and by James Hamilton’s [2016. Democracy’s Detectives: The Economic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ambridge: Harvard] economic analysi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his paper identifies a set of 14 recurring structural and formal elements (plot events, character types and functions, visual iconography) that constitute a fable about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he fable structure is applied to analyze six diverse films about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produced in the US in the last 40 years. The films include two instantiations of successfu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ll the President’s Men, Spotlight), two cases where conflict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corporate managers diminished the impact of the investigation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The Insider), and two instances of a counter-fable of faile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ruth, Kill the Messenger).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lms’ representation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nfluences public perception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t also speculates about the factors that will influence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its representations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context in the US.  相似文献   
12.
表现主义作为德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美术、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在表现主义文艺思潮沉寂之后的1937—1938年间的关于这场文艺运动的论争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表现主义,这场论争有一定的偏向性,但论争本身也使人们加深了对表现主义的理解,该文拟对这场论证的缘起和内容进行说明,并指出这场论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欧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目前正处于理论建设的开放性阶段,本文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对该批评理论在伦理与美学方面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讲述了一个黑人母亲在逃亡路上无奈弑婴的故事。作品以多种叙述模式蕴含深刻的主题意义,以灵活的叙述手法和细腻的写作手法重现了黑人奴役史上一个心酸泣血的故事,揭示了黑人妇女遭受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相似文献   
15.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新起点.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她们的生命轨迹隐含了莫氏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背景下黑人女性命运的深切思考和探索.从小说的表现手法来看,<秀拉>也基本上莫定了莫里森的创作风格.因此,对该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莫氏的创作思想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之一.海子的创作从浪漫主义跃上介于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的层面之后,不仅确立了诗歌创作的风格,也注定了命运的路径和福祉指向.因而从审视命运的视野中,从与众多诗人的比照中,从生与死瞬间的转圜中,可以较深层次地了解海子的这首诗:叙述了"别处"才是海子命运的福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隐约幽微、意在言外的特点,是因为它运用词句营造出第二层次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以意象为主。意象具有独立的表迭功能,但其所指更不确定,这就使诗歌更加隐晦。古典诗歌还借助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表情迭意,这更丰富了诗歌内涵,也使诗歌理解起来更为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8.
学院批评主要指高校教师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著作,它是我国目前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批评要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努力贴近文艺工作现实,大力进行理论整合,切实建立起“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良文风。  相似文献   
19.
《麦田守望者》是公认的当代成长小说经典之一,揭示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精神上的探索与迷茫。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麦田守望者》就遵循了下面的叙事结构:厌倦——出走与迷茫——逃避与漂泊。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然而,在《麦田守望者》这本小说中,却出现了引路人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毛诗序》和《诗品序》都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专著,在“诗的国度”的我国长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中,都产生过久远深厚的影响。它们问世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在文学观念上却不能视为“衣钵相承”之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和比较了它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