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1篇
教育   534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童叟皆知:这是一只爱慕虚荣、易上当受骗的乌鸦,投其所好的狐狸几句虚伪的表态,哄得乌鸦自以为有可乐之润喉,于是惶惶然,嘴中的那一块肉也就悠悠地掉到了狐狸的嘴里,最终掉成了一个经典的故事。  相似文献   
62.
教学案例 师:如果你是小乌鸦,你会怎么办呢?生:我会用吸管吸。生:我会请大象帮忙吸。生:我会在地上挖个洞,把水倒在里面喝。生:我会在小瓶子的边上啄个洞,然后再慢慢喝。生:老师,何振说把水倒在水坑里喝,那么少的水很快就会被泥土吸干的。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以<乌鸦>为例,分析了爱伦·坡的主要诗歌理论:篇幅不宜过长、要创造美、要以忧郁为基调等,以及其重要的创作主题:美女之死,让读者体会真实情感与艺术技巧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64.
动物的体色大都和环境相近似,对于捕食来说是为了不被猎物轻易发现,更容易捕食它们,对于被捕食来说,这种体色也是为了隐蔽,以躲避被猎杀的危险。自然界的白色动物如北极熊、白马鸡的体色正是和生活环境中的皑皑白雪相近。  相似文献   
65.
上世纪末,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命题,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对当时全社会参与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无疑是一股清新的风。由此,人们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高耗低效,原因虽然很多,深究其底,对教育的扭曲,只为考试  相似文献   
66.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多次写到乌鸦。对此,现行的高中语文参考是这样解释的:“篇末对乌鸦的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还借助乌鸦表现了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对于如此解释,笔者觉得不尽合理,这里应包含更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67.
某校三年级的一个教室里,一位语文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授寓言《乌鸦与狐狸》。突然,一个稚气的声音传入了教师的耳中,“老师,我们在一年级上《乌鸦喝水》的时候,那乌鸦是那么的聪明,而现在的这个乌鸦却是这么的愚蠢,是不是乌鸦年龄越大就越笨呢?”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愣了一下,随机又十分生气地说了一句:“闭上你的乌鸦嘴。”那位稚气的小学生听了之后低头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泪。  相似文献   
68.
参加南通市特殊教育优课比赛,我执教的课题是《乌鸦喝水》。下课了,当我还沉浸在这节课愉快、轻松、自主的学习气氛中时,孩子们纷纷跑来:老师,我有更好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还有的孩子更有趣了,说:“我才没有乌鸦那么笨呢,把石子一个一个地叼进瓶子里,我会……”  相似文献   
69.
美国学者Reto Zach观察了美国北海岸乌鸦的采食行为。Zach发现,乌鸦只选长为3.5cm~4.4cm的大螺蛳,只飞到5m左右高度即丢下螺蛳。如果丢下后螺蛳不破,它就再把这一螺蛳衔至5m高处再次丢下直到壳破为止。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是为什么选这么大的螺蛳?第二是为什么飞到5m左右高度丢下?第三是为什么丢一次不破后还是把这一螺蛳重新再丢?  相似文献   
70.
西来 《初中生》2007,(12):9-9
夜晚,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