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正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可使幼儿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使他们初步发展起感知、理解、欣赏音乐作  相似文献   
12.
正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教材,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提出了教学的目标.而教材所蕴含的真实意图隐藏于文本中,同时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秩序不一定适合课堂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或创新地使用.教师该如何挖掘教材真正的意图,以及如何重组、创新地使用教材等方面,本文从实际的教学案例给予阐释.教材对教师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比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离不开教师对教材意图的理解.再比如,教师改变了传  相似文献   
13.
罗胜华 《海外英语》2014,(19):131-13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词汇不仅在网络上普遍使用,甚至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网络词汇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及语言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使得网络词汇的翻译成为译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零翻译理论的提出为不可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途径。零翻译的八种具体方法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网络词汇时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连贯是语篇翻译的要素,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本文试图从语篇的连贯性入手,探讨语篇连贯机制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对译文的连贯性提出建议,以期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在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体现了发话人的意图,具有较高的信息性,受到语境的影响和支配,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在受话人寻求可接受性的过程中通过语篇连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蔡敏 《大观周刊》2010,(37):65-65
委婉语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人与人交往中,人们力图用比较含蓄、婉转、无刺激的语言淡化或排除各种令人不愉快的联想,从而增加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的可接受性、认同性和得体性,减轻听者的心理刺激和压力,使其更容易接受,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可以说,委婉语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润滑剂”。  相似文献   
17.
本从语言与化的关系出发,简述了语言因素和化因素对翻译可接受性的影响,从语言角度看,英语的形合法与汉语的意合法,英汉互译时信息焦点的位移,不同语言具体某一方面编码能力的强弱对翻译可接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化角度看,东西方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化圈内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各民族的化习俗,比喻,联想上的差异也为翻译可接受性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缺乏“可接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混乱,会受到质疑并被拒绝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进行研究,寻找其科学规律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1.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用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对教师进行激励.目标设置理论指出,从激励的效果或提高工作绩效来看,有目标的任务比没有目标的任务好,目标具体化比目标模糊宽泛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在难易程度和可接受性上,有挑战性而非简单或常规的且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比非常简单或很难且无法实现的目标更能提高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让职工参与讨论,使其具有自我效能感,这将大大影响职工对目标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20.
受教育新思维和继续教育多维度需求的影响,我国现有继续教育模式需要创新与改良才能满足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现实需求,以及社会和科技日益发展的需求。基于"泛在学习"与"慕课"两种现代教育模式聚合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学习者为视角,论证两者在继续教育领域应用的结合体——"泛在慕课"(U-MOOCs)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