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杨军 《四川教育》2020,(6):61-61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感熏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牡丹亭·圆驾》写了杜丽娘、柳梦梅的团圆 ,但这是不了了之的团圆、荒诞的团圆 ,其独特结局的形成 ,与明代中期开始的审美情趣的发展有关 ,也反映了汤显祖创作思想的矛盾。本文对深入研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时代的女性人格追求蕴涵丰富,表现出时代个性与民主精神的张扬,展现出女性思想提升的萌动和人格的成熟。在女性人格追求中,表现出女性人格的苦于乐、爱与恨、情与理的对立冲突,再现了两汉时期的女性精神生活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妇教伦理的束缚下,女性大胆的探索、思想意识的超越、情感理想的提升与追求,完成了人格理想的突破,实现了情感的自觉,展现了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
杜丽娘是汤显祖贡献给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光彩动人的艺术形象.自诞生以来.人们不断地为她唱着赞美之歌. 她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坚贞不渝的自由爱情.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的强烈反抗和无声控诉.并以其曲折复杂的心理路程.完成了自我性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在晚清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其对传统道德的呼唤,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吴趼人道德救世梦想在其写情小说理论及创作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其小说理论中其对情与理的阐释,创作中创作手段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吴趼人传统道德文化观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例文讲解】文章讲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何将自己所选择的材料用最适当、最新颖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我们行文前首先要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同时代的律令条例都是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亲属容隐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修订而日臻完善。在演变过程中,情与理的两难困境是容隐制度始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容隐制度,分析容隐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之原因,思考当代对情与理两难矛盾之态度,是本研究面对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这两部作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两部作品都写了“情”,都表现了“理”,都有着强烈的情与理的碰撞和冲突。它们之中的“情”与“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分别从两部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分析它们的“情与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20.
杨忠云 《现代教育》2012,(10):68-69
所谓"意境"或"境界",就是客观和主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即"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形"与"神"的统一;而在审美的主体方面,又是"情"与"理"的统一。在诗歌教学中,抓住"意境"即抓住了诗歌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