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蓝云 《传媒》2007,(4):11-12
新媒体时代,报纸网站不再只是将平面产品简单搬上网络的"搬运工",还可以成为母报海量新闻线索的收集者、社论观点的传输者、重大新闻事件策划的好帮手,报纸新闻生产链条被拉长,新闻价值得到提升.Web2.0时代,网民不再只是单纯的、被动的、机械的新闻接受者,网民还可能是资讯传播发起者、焦点话题制造者、见报新闻生产者.  相似文献   
2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获取知识、转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都必须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四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3.
苏媛 《教师》2015,(1):47
目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效果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老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老师怎样讲,学生就怎么接受。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头脑简单变为知识的贮存器,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24.
在现在的初中教育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呢?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初中学生对于通过自我努力获得的知识最有成就感,也较容易记得住,也最有兴趣.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这种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我认为,探究就是通过提出问题探求真理、信息和知识.探究过程从人们用自己的感觉——视、听、触、味等去收集信息和资料开始,直到问题解决.下面,我在我们学  相似文献   
25.
<正>编者按: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  相似文献   
26.
胡传鹏 《百科知识》2014,(17):30-31
正古今中外,伦理学家都反复教导人们: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说谎!"骗子"一词所包含的道德贬义之深,似乎令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欺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非常普遍。人们不仅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撒谎,还会出于维护他人的利益而隐瞒事实。在对欺骗行为进行研究时,大部分研究者均将出于自利目的的说谎行为作为谎言的标准,忽略了一些为了他人利益而进行的欺骗。这些研究往往得到的结论就是:人们普遍认为说谎是不道德的,骗子都是道德败坏的人。  相似文献   
27.
音乐艺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音乐艺术是以音乐鉴赏而存在的,首先要被人们所接受,音乐接受是融合了时代背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三个因素,音乐创作的最终目是的以音乐接受为目的,而音乐欣赏则是音乐的基本形式的一种,这也就是作曲家创作积极性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8.
29.
范莹 《黑河教育》2011,(1):20-20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和社会课教学,既是认识的过程,又是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30.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转型的现实对文学理论相关课程在文学研究及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再认识的要求,从文学理论的现实处境分析入手,结合学界对此问题的反思,联系现实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矛盾,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