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95篇
教育   464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周景宝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1):18-21,71
元末明初,战乱频仍。京畿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到处是一派凋敝不堪景况。洪武初年,明朝廷有组织、大规模地将沿边居民迁徙内地,垦荒屯田,充实京畿一带。靖难之役后,朝廷又迁徙浙江等9个布政司以及南直隶11个府的民众充实上述地区,移民垦荒。土地开垦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劳动力的增加,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复苏。李大钊先世于永乐二年迁徙至直隶永平府乐亭县大黑坨村居住。  相似文献   
92.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时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对英国的学术思想、法国的学术思想、日本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大钊也成为五四时期研究外国学术思想的先驱。由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努力及其与外国学术资源的关系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创建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水平的背景中进行的,体现了多元借鉴与学术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93.
王世儒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1):36-38,57
云南旅京学会在1924年5月20日印行的《云南旅京学会会刊》中刊文称,该会曾于同年4月20日举行了"图书馆开幕典礼"仪式,特别邀请了知名图书馆专家李大钊到会讲演,并在《云南旅京学会会刊》刊出了讲演全文。李大钊的这一重要活动及讲演词,在此之前尚未见有报道与介绍,应是近年来李大钊研究中的又一新发现。这一新发现,不惟可为已出版的《李大钊年谱》增添一条新的记事条目、为已出版的《李大钊全集》增补一篇新的文稿,而且还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认识李大钊与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及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爱国进步学生们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4.
李大钊的农民教育思想是一个糅合了古今中外不同思想的连结网 ,其中不同的思想因子因时间和环境的不同需要而各有盈亏消长 ,由此具有了“多义性”。分析李大钊农民教育思想的“多义性” ,可为认识知识分子的“自觉性”和群众的“自发性”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向度。  相似文献   
95.
众所周知,我党的创建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鲁迅先生也曾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96.
李大钊的早期民主政治观是在西方民主政治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而形成的体系。李大钊认为: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良宪;民主政治的精神是惟民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是平民政治;民主政治的培养在于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97.
《关于最近外交团的态度的报告》是一份研究李大钊在1927年初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材料。根据这一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李大钊为武汉国民政府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侧面和李大钊在英、美、法和日本外交使团中所作的外交努力。1927年初李大钊的外交活动,对于武汉国民政府争取外交上的主动,策应北伐战争的进行,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口占一绝》,问:还记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李大钊)2.回顾上节课内容,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师引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作者是(李星华),写于(1943)年,那年正值李大钊逝世(16周年),所以课题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还知道,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是(倒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第2段到文章最后,依次叙述父亲(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对话,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99.
孝起源于敬亲爱亲的感情,自西汉以后2000多年的文化流变中,逐渐与皇权政治融为一体,同时也逐渐转化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清朝覆灭,民国新立,中国依然摆脱不了民族危亡和民主难行的局面.“五四”学人(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在总结中国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改革失败的教训以及探究欧美强大的原因之后,认识到孝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总根源.于是以政治为维度对之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批判缺乏应有的理性与辩证.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致使孝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流失,糟粕成分遗存,也是中华文化出现断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0.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最初是怎样传到中国的呢?实际是进步知识分子利用报刊这个媒体,从日本、美国、英国陆续传播过来的。其中主要是从日本输入的。1、旧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