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84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42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1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8 毫秒
31.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32.
19世纪前期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代表,虽然这些书院的创立、教学活动部宣称不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标,甚至将科举之学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然而这些书院不仅不反对生徒应举,而且生徒的科举及第率都相当高,这说明汉学书院仍然无法脱离科举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对于大西、太平天国两个短暂的起义政权的科举考试情形,虽然近些年<状元史话>等著作有所涉及,但都还不够深入.笔者通过认真比较有关史料的记载,认为大西政权建立前后共举行过5次进士考试和1次制科考试,只有4次是成功的.张献忠无心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其科举考试不仅较为随意,且充满血腥味;太平天国则比较重视科举考试,先后举行过"天国级"进士考试22次,其特点是有一定规范而名目繁多.  相似文献   
34.
叶晓川 《科教文汇》2007,(9S):176-177
从汉代开始,中国的封建法律便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选官方式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也不可避免被儒家化。到了清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备,科举法律文化也达到了封建社会最发达的形态,并成为儒家化的终极形态。  相似文献   
35.
<正>语文教学,教什么?老师们也许会说"教教材",也可能会说"用教材教"。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初几年里,在"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上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有过偏激的认识。但是,两个概念确定的含义是什么,两者的联系和主要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把握"教材",至今还缺少权威性的  相似文献   
36.
37.
38.
刘基《春秋明经》是为举业而作,有因循《春秋胡氏传》的思想内容,也有超越《胡传》的思想内容,研究《春秋明经》的思想需要与《胡传》进行对比甄别。《春秋明经》在夷夏问题上,坚持以夷夏之辨为礼义之辨,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春秋明经》的天人感应说承自《胡传》,与刘基自己的天人感应观念有区别。《春秋明经》的著作年代应当在青年时期。  相似文献   
39.
《世界教育信息》2011,(11):78-78
9月24日,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学者集聚武汉大学,举行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推进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域外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近30年来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大进展、唐宋辽金元明清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等。  相似文献   
40.
两宋时期闽北成为福建文化区域的中心地带,其中以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地区文化的崛起,是整体勃兴中最为灿烂的一支。闽北作为闽学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闽北民居的砖雕图案中可以窥视到乡村百姓科举入仕的梦想,即希望晚辈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进入仕途,加官晋爵。反映出人们求进取的美好向往和读书起家的思想始终在激励着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