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史德”论是章学诚关于史家修养的重要理论.“史德”论要求历史撰述中正确处理好史家主观与史实现客观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史家“气平”、“情正”的基础上。“史德”论的实质是要求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名教”。  相似文献   
72.
“清真”是章学诚文论思想的关键,其中“清”的主要内涵为:体制风格纯正一致,文气清而不杂,语言精炼峻洁。这既是章氏对前人文论的继承又是作为史学家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73.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屡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日本学者山口久和教授的《章学诚的知识论》以其严整的考据与解释学的新视角,尤其引人注目,该书中译本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契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3月)。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进行了多向度的深入阐发。本刊从与会学者的发言中,编发了这组笔谈。高瑞泉认为,章学诚虽然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学术异数,但在不同于道统论的哲学视野中,章学诚的思想却提示着可能通达真理的道路。许苏民将章学诚的道论思想置于16-18世纪中国哲学启蒙思潮的背号下考察,通过与笛卡尔论“我思故我在”的比较,指出章学诚哲学的第一原理“随其思之所至,即为我之所在”,为其进行道统论批判提供了理论前提,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意义。与许文相辉映,董平从历史哲学的纬度阐释了章学诚的“道论”,从“道”的现实性与历史性、“道”与六经的关系等方面追溯了章学诚与南宋浙东学派之间深刻的学术渊源与思想传承,同时对余英时有关此问题的论述做了积极回应。付长珍进一步收缩研究的视域,通过对“宋学”内涵的解析和清理,指出章学诚所提倡、所坚守的是一种义理和知识并举的儒学发展路向,揭示了章学诚儒学之道的宋学向度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意义。针对戴震与章学诚这段学术公案,吴根友发前人之未发,主要从学术方面和伦理道德方面重新审视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山口久和则从现代人文科学的角度,着力挖掘章学诚历史思想中蕴含的语言理论和文本理论。通过解构语言学家王力的训诂学理论和章学诚的语言理论,探讨了新考证学的可能性。章益国试图接着山口教授提出的话题,对“章学诚的言意观”作出进一步延伸和论证。他对章学诚的“史意”做了独到的诠释,认为史意作为一种默会知识,是没有具体实指的“意味”,是一种“非传递性理解”,类同于传统哲学诗文论中的意韵、意境等范畴。本刊希望这场讨论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界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关注,旨在共同拓展章学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74.
史法与史意的内容、关系各是什么?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常有异议。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家书二》中,就曾表明与刘知己治史方法之差异,“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篡修,吾议一家著述。”本文不对上述内容作全面分析,仅就章学诚对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创新加以探讨,认为章学诚在修志实践中形成的史法、史意并重的史学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成就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75.
我国方志撰著的历史非常悠久,到清代达到鼎盛。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地理派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文献派。二者对地理沿革的地位的迥异,成为二者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76.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而每一次转变都与对《周官》有关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对于《周官》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促成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77.
乾嘉年间训诂考据之学大兴,戴震作为汉学中坚,不但其学术成就为学界瞩目,其心术人品亦为世人关注。在汉学家笔下,他是学通天、地、人的"一代儒宗",为人谨慎公允。在钱载、姚鼐等文人眼中,戴震先是博学勤奋的大儒,然而在其《孟子字义疏证》刊发之后,他们笔下的戴震又成了该"身灭嗣绝"的罪人。在思想家章学诚笔下他是学界难得的理论家,但又因史学引起的个人恩怨,而被描绘成心术不正、虚伪自大的小人。各派学者对戴震学术与品行的记述,正反映出在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悄然变化,以及乾嘉考据学风所即将遭遇的挑战。  相似文献   
78.
清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极为尊崇叙事,认为文章以叙事为最难,文章至叙事而能事始尽.此种观念大体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在逻辑层面,事乃是道的现实始基与实现根据;第二,在学术发展史层面,史处于起源阶段,事为六艺之本质;第三,在写作原则方面,因事命篇与变化圆神乃为文之极境.这三点皆以事为起点、中心和归结,因此章学诚相应地将叙事推崇至无以复加.这为我们认识叙事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位置提供了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79.
运用学术史方法对郑樵和章学诚的知识组织论比较分析可知,郑樵创立的"校雠学"是中国古代知识组织学说确立的标志,并得到章学诚的回归与发展;古代知识组织论以传承知识为旨归,通过"考镜源流",实现"辨章学术";分类是知识组织的核心方法,标准是知识的客观性。古代知识组织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是图书馆学在中国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土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0.
由于主观色彩太浓、忽视目录的本体因素、考证多有未周等原因,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一些论说尚需检讨。文章对其中的五则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