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50篇
科学研究   421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正>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在明代之前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近百年却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教育或教学重事实,轻逻辑.这让笔者联想到化学的教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浓,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主要障碍,但这一模块应该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好的素材.现以新课程的一个教学案例"弱电解质的电离"来与同行探讨如何设计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2.
<正>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  相似文献   
143.
低成本做人     
到美国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长见识。创业需要很多自信,你见的多了,神秘感就没有了。斯坦福大学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地方,你在教授食堂吃饭时,也许你旁边坐着的一个不起眼的干巴老头就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看多了以后,便会认为这些人都没有什么了不起,  相似文献   
144.
彼得·F·德鲁克曾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组织,就如他们的先辈必须学习耕作一样”。什么是组织呢?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第三版导言中将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西蒙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意义,从而揭开了组织传播研究的核心内涵。在美国,组织传播几乎涵盖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方面面。它所探讨的课题包括组织的结构和概念、人际关系,交流、组织过程和组织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45.
提起诺贝尔奖,大多数人耳熟能详.这是科学界的一个重要奖项,它由瑞典化学家诺贝尔(Nobel,1833.10.21—1896.12.10)设立,其中含有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却没有数学奖.为此,世界各国均  相似文献   
146.
大凡考察过美国教育的人,无不惊叹于这样的事实:课堂秩序近乎混乱,课堂吵吵闹闹,学生在教室里乱跑,而老师却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老师可以坐在讲桌上.有时还亲自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乱跑。但看似松散的管理。却培养了那么多真正的人才!要知道,美国教育即使仅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也在这短短20几年时间里培养出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以及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这些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  相似文献   
147.
《中学教育》2006,(9):21-21
快过80岁生日的李政道,每次站在演讲台上,总要深情地谈到他的老师费米。在这次“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上,他再次郑重地提及这个话题。多年来,李政道不厌其烦地宣讲他的教育理论——要培养基础科学最顶尖的人才,没有捷径,而是需要“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48.
翟立安 《师道》2007,(9):52-52
去上海书城买书,站在书架旁我已经将《诺贝尔奖得主的中学时代》读了近三分之一,回到家又一气呵成,当看完最后的附录历届诺贝尔科学获奖者名录时,用书掩面,微闭眼睛,我才发现自己的泪水已粘在脸与书之间。  相似文献   
149.
倪莉 《今日教育》2008,(10):58-58
重庆市教科院陶元红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有人曾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JL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相似文献   
150.
当我们期盼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隆重的颁奖盛典,似乎更像是触摸中国的“诺贝尔”。也许,在引领科技,创新中国的今天,你可能还不知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知识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中国距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不妨读读栾建军的长篇科普著作《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相信会让你对当今世人关注的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