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1877篇
科学研究   139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61篇
综合类   136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60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91.
Blog--图书馆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刘晓穗 《情报科学》2004,22(10):1188-1190,1199
本文从介绍网络上一种的信息载体Blog入手.阐述Blog产生的背景和功能特点,分析其巨大的应用潜能和社会影响,探究Blog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其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开启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2.
本文回顾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外图书馆信息学界开展或参与的三大社区实践运动——社区图书馆运动、社区网络运动和社群信息学,揭示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并分析这些理论思想如何推动了三大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它们对我国农村社区信息服务项目的启迪。分析发现,国外LIS的三大社区实践主要受到社区主义、社会资本理论、信息平等思想和社会技术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对我国LIS相关社区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战略层面的社区赋能导向,功能层面的社区中心定位,技术研发中的本地情境意识,服务供给中的弱势群体优先原则。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以中国新闻界关于"三鹿事件"(2008-2019)的报道文章为经验材料,通过泽利泽"阐释社群"概念考察中国新闻界的媒体记忆实践。研究发现,国内新闻界围绕"三鹿事件"所展开的两种媒体记忆实践路径均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首先,"三鹿事件"中的媒体记忆实践,主要围绕中国新闻界在此次事件中的媒介失语和职业荣耀展开,看似相悖的同行评议使得新闻权威的消解与建构共存于这场讨论中,在此事件中,国内新闻界就新闻权威来源问题的讨论表现出不同于专业主义规范的另类表述。其次,媒体记忆实践中的"三鹿事件",有关该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被持续建构,它成为中国媒体在不同语境中援引"三鹿事件"时的重要范例,借此中国新闻界对该事件的叙事权威得以确立。但与此同时,媒体对"三鹿事件"边缘记忆的开掘以及去语境化处理,使得"三鹿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在行业内遭遇不同程度的离散与弱化。  相似文献   
94.
童书是出版产品结构中的重要分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印刷和出版社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态度,从而实现双方的双赢和互利互助。本文分析了部分童书社群营销的成功案例,为童书社群营销提供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95.
在中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或隐或显地存在对文学人物进行过度阐释的现象。对文学人物的合理阐释应从文学人物的审美符号本质出发,并按照一定的阐释原则进行,方不会走入过度阐释的迷途。  相似文献   
96.
20世纪以来,哲学的一个基本走向,就是迈向意义的世界。意义问题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并成为时代主题,生命哲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无不把人的意义世界作为一个基本的关注焦点。为此,我们必须关注名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走向,把关注的焦点投射到名师的意义世界中去。从这个角度理解,名师的力量倒不在力量本身,而在对名师的力量意义的阐释;认识、把握了意义,也就认识、把握了名师发展  相似文献   
97.
吴萌 《中国博物馆》2023,(3):4-11+126
从全球视角看,数字技术正在显著提升着考古遗址的阐释手段和阐释效果。做好对我国考古遗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需要全面考虑考古遗址的内涵层次和内涵“空间”,积极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通过对英国约克维京中心、伦敦博物馆的密特拉神庙遗址项目的实证研究,表明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全面调动观众的“五感”,拉近历史的距离的多媒体阐释做法。进一步引导、支持博物馆观众理解文化遗产价值,提升认识,加强对遗产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98.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阐释,存在不同的观点。现代社会思潮对人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看法。科学阐述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方法,以马克思早期的某些论述以偏概全;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的方法,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全面系统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99.
100.
本文从两篇传统的经典论文入手,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作了现代的阐释。于《劝学》中思考当下教师与学生对学之精神,认为学不仅是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更重要是人生品质与精神准则和生命的诉求。同时在《师说》中阐释了师之德性立场与现代意义,主张以德性、悟性、心灵三维来全面启发与唤醒,进而完成对教师价值与理想学生精神的现代建构。总之,劝学与师说对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主体上进行了学与教上做了一些现代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