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8篇
教育   1405篇
科学研究   15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8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1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毛诗》于平帝元始五年立于学官,终王莽之世。《鲁诗》立于学官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之后。《齐诗》立于学官不迟于昭帝元凤元年。《韩诗》可能是在昭帝始元五年立于学官。学者或以为三家《诗》立于文景之世,或以为立于武帝置五经博士时,或以为三家分派在石渠阁会议之后,以及以为《毛诗》是元始四年立于学官的,都是错误的。文景之时尚无专经博士;武帝置五经博士明确了其顾问团为儒家性质,当时经派意识尚不明晰;石渠阁会议之前三家已经分派,史书叙宣帝增置前博士不数《诗》博士,是因《诗》博士在宣帝增立时无所增立。  相似文献   
92.
优先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动力,它可以缩短学术期刊的出版时滞,尽早确认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可推动学术期刊编排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电子化办公水平并且进一步增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3.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94.
从《礼记》对仪礼的阐释中可以看到,儒家的审美情趣与其“中和”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既重视外表的“文饰”,也提倡内在的“质朴”。这有助于修正传统观念认为儒家尚绚丽华美、道家尚朴素自然的偏颇。  相似文献   
95.
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诗经》异文,其中一些考释被学人普遍接受。文章主要讨论阮元等人使用音韵、文字、训诂等方法判定《诗经》异文正误的原则,总结校者判断异文的方法及其语言文字观。  相似文献   
96.
《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是传统礼仪教育一个里程碑式的时期。《礼记》中记载了西周传统礼仪教育的许多事例及方法,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社会推广渠道丰富而富有成效,对现代礼仪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7.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告诉我们周先祖后稷是首创用谷物祭祀上帝的,并且周部族由此得到了上帝的保佑。  相似文献   
98.
图书借阅量应具备一定的"质量",但目前其配额数量保守、配额依据缺失、配额时限固定给图书借阅造成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在于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读者阅读的多样诉求、滞后的图书借阅技术、不太友好的图书借阅环境等。需要从树立藏书与利用的正确观念、升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借阅功能、重新定位图书馆的角色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99.
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自宋以来著作多有载录,其作时应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但在南宋末该书就已经散失、亡佚。现存最早辑佚本出于民国初。从现存作品看,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0.
夏侯炳先生的新作《参考咨询新论》在对图书馆转型期参考咨询定位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参考咨询工作,勾勒出这一分支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