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1461篇
科学研究   91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77篇
综合类   1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法律。研究《联邦职业教育法》对深层次了解德国职业教育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可以从该法律的规定上了解德国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作用的职业教育在德国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2.
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大学法学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大学法学教育虽然还很弱小,但却因其特殊使命——法治启蒙而不可或缺,因其本身对法学职业教育重任的无法承受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要求而定位为素质教育,因而在实施教育中,应该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突出法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从律师代理制度立法缺失导致的法治环境混乱出发,引入对在我国建立民事强制律师代理制度的思考。首先,深入剖析诉讼专业化和强制律师代理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后,从强制律师代理对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意义,证明其制度必要性。继而,从各国的立法实践和我国的制度基础出发,探讨该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再者,从实证主义角度出发,设计如何在我国系统地构建民事强制律师代理制度。最后,建议从立法上建立民事强制律师代理制度。  相似文献   
54.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5条首次在法律层面规定了患者知情权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该条规定存在一定困难。从患者知情权与同意权的区分、患者知情权的范围、医疗机构履行告知义务的标准及医疗机构的免责条件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5.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具有恰当性,但未将“吸毒驾驶”、“无证驾驶”等同质性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对危险驾驶罪的司法认定,要从成立本罪的地域范围限制、对象限制、时间限制、具体行为种类及行为程度等方面进行。司法适用中要注意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相关罪名的衔接;对本罪关涉的程序、证据问题的处理,要注意公正与效率相结合。  相似文献   
56.
苏联是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因此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本土化的试点。实践表明,苏联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方面是成功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是失败的。无论是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还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法治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即使在今天,对于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国来说,其经验教训仍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7.
社会法体系的确立与对于社会法概念的界定及其调整对象的认识密切相关,只有厘清社会法的内涵——社会法的定义,才能确定社会法的外延——社会法的体系。基于社会法学界现已形成的有关社会法定义的一些共识,可勾勒出部门法意义上的社会法体系,即由相关的社会法规范所构成的系统。在社会法体系中,以基本稳定的二元结构即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为核心,还包括一些交叉融合现象和逐渐生成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8.
劳动法的道德观,主要涉及劳动法所蕴含的道德理念、道德在劳动法中的正确定位以及法律与道德正态关系的构建等一系列问题。劳动法应当以劳动尊严、劳资共赢理念作为其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为了合理把握劳动法的道德定位,劳动法的道德取向应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权)为伦理基础,劳动法的道德规范应以劳动者为基本主体和主要视角,劳动法的道德标准应以略高于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标准作为其确立尺度。为了建立起劳动法与道德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正态关系,当前应当着重把握和处理好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区隔、转化和融合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59.
美的理想或美的原则,如果要成为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自由价值律法,那么,必须得到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支持,因为公民权利的保证、经济生活的富足、法律对环境与自由的保护,是美成为普遍律法的基础。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个体生活的自由才会以审美为目的,才会真正保护环境与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个体生活的美丽与民族国家的美丽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美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民族国家自由生活的价值律法。  相似文献   
60.
1997年的《刑法》颁布以来,已历经数次修正和解释。这些修正和解释,一方面完善了刑事立法和司法,另一方面却也给整个刑法体系的稳定性和司法的平衡适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困扰,刑法也日益患上了“综合肥大症”。为此,应当找出我国刑法修正和解释过程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同时考虑对历次修正和解释作一次系统的整理,并在适当的时机考虑重启刑法的全面修订工作,以使我国刑法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