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35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02.
孔子在司马迁心目中是一位不朽的"至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做了"世家"。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尊孔子,一是受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影响,三是与他的遭遇相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既还原了被春秋公羊学派神化的孔子,打破了今文经学的学术传统,又给西汉思想界注入了理性的光辉,突现了可贵的学术良知和传统的史官精神。  相似文献   
103.
李贺《高轩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钱锺书认为其语“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章府为,“笔补造化”的动机是李贺人生难堪的遭际。“笔补”是李贺对自身生生活缺陷的补偿。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就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中国文化的出路两大问题对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进行了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5.
司马相如《大人赋》之题,“大人”并非专指帝王,而是指得道之人。今观《大人赋》内容.可知其叙写的是大人由求仙而至得道的精神历程。再结合《史记》所述司马相如的一生的政治遭际对其心理的影响,可以认为《大人赋》是一篇从传统的“悲士不遇”的主题中游离出来的游仙兼思玄作品。  相似文献   
106.
文章直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结合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教育予以深邃思考研讨,追寻钱学森、王之卓等大科学家成才之路,针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国未来中长期教育改革,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107.
2005年,94岁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一个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这是值得中国学术界深思的问题。本文从钱学森追溯他的博士生导师、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冯·卡门,回顾他们的天才被发现、培养的过程,以及这些伟大的天才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文论“失语症”提出良久,但迄今缺乏具体的个案分析;这一问题虽是在比较文学背景下被提出的,却缺少本学科的反思。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经典,例如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实际上在本体论和话语学两个层面上已经“失语”。如此缺乏批判性的对西方文论的隐性顺从,将使中国比较文学沦为“东方学”的话语工具。  相似文献   
109.
人类的范畴、概念以及语言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这一思想是目前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而我国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经》早就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运用,如书中所用的最基本象似符和最重要的概念"象",都是来自对身体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它不仅产生了意义和文字,还是文明之始源。通过对《周易》乾坤两卦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人在体验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隐喻观,可以说一部《周易》全部都是隐喻,是隐喻的结晶,所以它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认知隐喻巨著。  相似文献   
110.
司马迁被中国历代史家尊为史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史学有开创性的贡献:一是创立了以纪传体为主要标志的五体体制;二是究天人之际,构建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体系;三是通古今之变,阐发了他对治乱兴亡历史规律的卓越见解;四是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体大思精、彪炳千秋的名山事业,无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