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03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48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要运用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62.
张问陶的爱情诗,“情”极为真挚深厚,而丝毫不涉及“欲”,体现了他既重真情又重气骨的诗歌理论主张,对“性灵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63.
徐静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108-110
民族地区素质教育应结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和民族自身特点进行教育;要从中小学基础教育抓起,直到大中专等各层次相互衔接。层层抓紧;要以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厦各学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4.
青少年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浙江孕育了众多文艺巨匠和文艺巨作,体现了浙江思想深度,奠定了浙江文化厚度,标注了浙江精神高度。核心素养视域下"浙江精神"融入青少年书法教育探索,主要包括"浙江精神"的彰显、基于"浙江精神"培养核心素养的书法课堂打造、聚焦"浙江精神"提升核心素养的书法活动探究。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书法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书法是最能代表民族特质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其笔墨磨练就是精神磨练。  相似文献   
65.
中国少年劳动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进步党派,经过一个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孤星社时期的文化斗争,到铸魂学社时期的抗日救亡活动,再到正式组党时期的民主政治活动,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中国少年劳动党从文化活动走向政治斗争、从结社到组党的历程,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斗争日趋激烈的重要表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当时政治斗争的情形。  相似文献   
66.
流浪与流浪文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荷马开始历经数千年写作界的深情关注到了20世纪,劳身心之苦的经验感受和见多识广的知识阅历作为流浪的外在表现形态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千年写作文化积淀的“流浪意识”并没有在写作者身上消失,而是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表现了出来一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游历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习惯上称为“行万里路”;二是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一种与个体或群体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相分离的生存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笔者管它叫“精神流浪”;三是群体或种族在“失根”状态下,因被同化及精神本源的失却而凝积为一种隐蔽的社会无意识状态,我称之为“种族流浪”;四是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远离主流文化中心自我放逐至边缘处境,理论界定义为“流亡”。本文就此四方面的代表作家及文本试作简略举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67.
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在关切政治、参与社会事务的同时,积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所受到的强大挑战,杜维明认为现代新儒家首先就要继承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清除糟粕,发扬精华,在吸收国内外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杜维明为现代新儒家知识分子所作的定位在我们看来有其合理之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8.
关于工匠精神已由最初的望文生义逐步转向内涵解读,由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宣传,逐步转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文章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剖析工业设计领域从学徒到工匠的成长路径,对工业设计领域人才工匠精神传承路径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9.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表现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它是靠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保证。本文初步探讨校园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奥运会是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人类的巨型狂欢节,是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主题性国际文化活动,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尽情展示、交融互惠的现实平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谐”的思想,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补充和丰富。文章在分析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提出了抓住北京举办2008年“人文奥运”契机,在继承和借鉴中构建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